国殇300年的圆明园之痛(组图)(4)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0:16  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圆明园之痛

  除了大量仿建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外,清朝皇帝还在长春园北界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此建筑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

  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王致诚在信中写道:“大清皇帝的离宫中充满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各种珍宝……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皇帝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

  嘉庆在位时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他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

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被淡忘的权力中心

  “如果说恭王府算得上半部清史,那么,圆明园就是一整部清史。你可能不知道,清朝多数皇帝都死在圆明园里。”从刘阳的话中不难听出,在近1个半世纪中,圆明园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力中心。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的说法,长年在白山黑水间过着游牧生活的满族皇帝不习惯紫禁城的闷热和高墙林立的封闭,而当时圆明园所在的地区是全北京城最凉爽的区域。顺治7年,多尔衮就提出要建一个避暑城,但这个计划因他的去世而搁浅。直到康熙中叶,国家安定统一,才在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从此,那里成为康熙经常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雍正即位后在圆明园南面扩建了一片处理朝政和给大臣办公的区域。作为一代勤勉之君,圆明园中的雍正上朝理政也绝无懈怠。圆明园距北京城有20多公里,为了能够在日出前赶到园中的正大光明殿,许多官员开始在圆明园周围购置住宅,海淀镇就这样逐渐成型。

  从雍正3年起直到咸丰年间,圆明园成为清朝统治者常驻的政治中枢,而故宫更多地用于举行重大典礼,皇帝通常只在每年冬天到那里小住一个月,很多殿试都被转到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1735年,雍正在圆明园寝宫驾崩。

  不过,由于圆明园在历史上是皇家禁地,即使大臣行走其中,也有固定的活动区域,普通百姓更是无法了解园内生活,以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又很少,所以在很长时间里,许多人误将故宫当作清朝的权力中心。

  争议中的圆明园

  曾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世界上有那么多已经消逝的建筑或庭园,你可能都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和我们的人生没有关系,无从产生感情,可圆明园是个例外。147年前的那场大火将它烧成了一个‘图腾’。”的确,浩劫过后,尽管悲壮,圆明园却依然顽强地“活”着。在那只剩断壁残垣的园子里,每一丝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国人敏感的神经。

  圆明园的尴尬

  “与10年前相比,除了树高了、草深了,现在的圆明园没有什么变化。”一位在圆明园工作多年的员工这样说。从他那不免叹息的语气中,人们不难读出背后的痛惜之情。一处国家重视、公众关注的遗址却常常遭受“保护不力”的诟病。究其原因,既有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