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300年的圆明园之痛(组图)(3)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0:16  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圆明园遗址

  在溥仪看来,另觅新址才是处理圆明园遗物的最好办法,但他的想法并未被尊重,一些具有指标性的遗物仍然被移走——几尊外表优美的青铜兽和山石于较早时就被挪移到颐和园里;一些石柱、青铜雕像、太湖石和石雕栏杆被移至中山公园;一些山石被挪至南京的中山陵;卖给燕京大学的物品包括一对以汉白玉雕成的石麒麟、几块石帘、一座石桥和三根华表等;北京图书馆于1930年从“鸿慈永祜”取走一对有雕饰的柱子,从长春园的大东门取走两只石狮子以及在文源阁里取得两块石碑。此外,被前清太监、旗民和当地居民所偷窃的小东西更是难以计算。

  加上火灾和气候的侵袭,

圆明园日益沦为不见人烟的荒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北平市特别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边和东边的虎皮石围墙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铺路。于此前后,园内的大城砖、虎皮石和云片石被多次公开变价批卖。1931年3月,中国建筑协会曾经主持圆明园历史与遗址公开展览会,意图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但在当时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之下,历史文物的保存知易行难。

  接着,战争爆发了,华东于1937年至1945年被日军占领。饥饿的农民、前清太监和满洲旗民来到圆明园旧址上挖地——他们想将圆明园变成农场。结果,山丘被夷为平地,湖泽被填为耕地或鱼池,圆明园遗址首次面临从地表消失的威胁。

  “文革”十年土劫圆明园

  早在1917年,就有农民进入圆明园,这导致其山形水系开始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圆明园的农民越来越多,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中国科学院甚至想在遗址上建设一个大型种植场。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征收方式取得遗址大部分的土地权,但如何安置众多的农户却并非易事。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让情况更为恶化——山丘被夷平,湖泽被填平,茅舍在兴建,道路在铺设。

  此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狂潮让圆明园遗址遭到了更严重的破坏。在那段日子里,有大约800米的破墙被拆除,1000棵树被砍掉,至少528车的石料被运走,一些师生被命令到圆明园遗址务农……随着“文革”的发展,圆明园遗址上遍布稻田、工厂、学校、射击场和牧场。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20年间,海淀机械修理厂不断砍掉正觉寺周围的松柏树,用于修造厂房和生活区。

  “文革”结束后,历史文物的保存最终回归到议程上。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1980年8月,圆明园被列为国家“重点古迹”。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

  不过,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不容乐观。据1980年圆明园管理处的统计,当时园内仍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多人,劳动力700多个,住户270多家,形成了近20个大小的居住点,而挖山填湖、建房垫圈的“工程”不断。本版撰文/祖佳 摄影/严军

  链接

  ——历史中的圆明园

  被误读的皇家大院

  “一提起圆明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水法,似乎大水法就是圆明园的全部。”在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看来,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圆明园的定义与范围。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即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共占地350公顷,通称为“圆明园”。为人熟知的大水法遗址位于长春园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予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花园。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在位期间,对圆明园日日修华,费银千万。他还新建了长春园,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35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