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人未识适时展玉颜的江河源文化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5:13 新浪生活 |
一、深闺人未识,适时展玉颜 江河源文化并非专指长江黄河源头地方的文化,而是指覆盖72.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13.25%的青海省的文化。为什么不名之“青海文化”呢?在几千年历史上,“青海”指的是面积4583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以上的一个大咸水湖。汉代称西海、仙海、卑禾羌海,南北朝时称青海,藏语称措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1928年9月5日国民政府议决青海建为行省时,依照命名通例,以其境内这个烟波浩淼的大湖之名用以名省,称青海省。如果用“青海文化”一词,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为什么不名之“黄河上游文化”呢?从地域概念上看,黄河上游是指从巴颜喀拉山麓黄河源头开始,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共长3472公里,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包括上源地区、峡谷地区和平原地区。如果用“黄河上游文化”一词,显然名实不符。何况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也在玉树州境内呢?两江一河的源头在此,使青海省有“中华水塔”之称。澜沧江顺横断山脉沟壑南下,经过云南流到邻国,下游称湄公河。长江、黄河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曲折跌宕,“万里飘玉带”和“远上白云间”,奔流东下,汇入大海,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这样看来,这里不仅是“中华水塔”,也是“中华文化之塔”,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发祥地之一。 然而江河源文化地没有与她相连的河西文化、陇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那样被世人所详知。其故何在?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研究中国史、东方史的国内外学人偏重中国内地,忽略青藏高原大陆腹地,以致对有异常辉煌地位的青海地区忽视了。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早已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于是这一大片圣洁神秘的文化好似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一样,沉寂了百年千年。用两句成语“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来形容她,也许更为恰当。前一句说她不为人知,静处深闺;后一句说她机遇到来,迅跑前进。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江河源文化的特异芬芳应该适时展现于世人面前了。 江河源文化覆盖区域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四川的包围之中,而且是各民族的交通要道。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从她的身边走过。从北方草原越过河西,经过河源,渡过黄河,走“河南道”,经甘南州,顺岷江而南下,也是一条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这两条走廊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北方草原的交汇地带构成一个中国西部大地上的交通十字。几千年来,许多民族东来西去,南来北往,走的就是这个大十字,青海就在这个五岔路口发挥着重大的独特作用。也可用下列比方:假如把她作为一位仰卧的巨人来看,头顶中亚,右手抵西藏和川西的高山巨壑,左手抵河套和北方草原,左脚延伸到黄河中下游,右脚置于长江流域,从益州直下荆州、扬州。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或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起十字路口作用的地方可以指出不少,但像青海这样在上古史、中古史上起五岔路口作用的地方,实属罕见。历史上许多民族迁徙互动,吸纳融合,多文化碰撞和交融,多文化共生和共荣,离不开这一头枕高原、脚踏平地及牧业区和农业区交汇的广阔地区。江河源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地位及独特性格和作用,就是由此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