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图)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12:15  中国民族报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图)
慕生忠将军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横贯着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天路”、“神路”的公路,这条公路像一条玉带飘过雪山之巅,像一道彩虹跨过泥沼深潭,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地连接起来——它就是青藏公路。这条曾经担负着85%的进藏物资、90%的出藏物资运输的公路,是慕生忠将军在上世纪50年代初率部修筑的。慕生忠将军也因这一历史功绩而被人们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5月11日是青藏公路正式破土动工的日期,让我们随着慕生忠将军之子慕雅峰的讲述,一同回顾那火热的年代、艰苦的征战。

  2.8万头骆驼几乎全部覆没

  1953年底,为了解决驻扎西藏数万军民所面临的缺粮困境,中央责成西北局负责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有关领导点名要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父亲(正在北京准备调动工作)担任政委,这是父亲第二次进西藏。说是运输总队,其实是个骆驼运输队,因为这支运输队是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来的2.8万头骆驼组成的。据说当时全国的骆驼总量也不过是20万头,这近3万头的役驼可不是个小数字了。运输总队把这些骆驼与驼工们编成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

  1954年初,驼工们陆陆续续返回了香日德。他们去时牵着骆驼,回来时却两手空空: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气候环境,这批进藏骆驼大队损失惨重,2.8万头骆驼几乎“全军覆没”!

  目睹了进藏部队物资的极度缺乏,目睹了骆驼运输总队的惨重损失,父亲十分痛心。利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父亲带着秘书、警卫员和一名向导一行几人,从拉萨出发,沿着正在修筑的康藏公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历时四十几天,全程走完了康藏线。康藏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雪崩、泥石流、塌方等事故经常发生。就是一场小雪,经风一吹也会形成雪堆。父亲一路上看到了这些情况,他认为从康藏线上修公路进藏困难太多,而且就算修成了,也难以保障运输的畅通。

  然而,仅仅靠骆驼来运送进藏物资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解决西藏运输的困难,就非得修路不可。既然康藏线困难重重,那么从西北开辟一条入藏公路如何呢?父亲的这一想法和副政委任启明等同志不谋而合,于是父亲先后派出两批人,用木轮大车和胶轮马车向藏北重镇黑河(今西藏那曲)出发探路。父亲则前往北京,为修建青藏公路筹集资金与物资。

  筹得首笔30万元的修路经费

  父亲来到北京,找到了老首长彭德怀(彭德怀在第一野战军担任司令员时,父亲是第一野战军的民运部长)。在此之前,父亲刚刚收到前往黑河探路的任启明的一封电报,电报上写着这样4句话——远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原来经过考察,探路队发现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可是群山之间高度差小,坡度也相对缓和;此外,高原上虽然河流密布,但是河床很浅。在这种条件下,修建青藏公路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父亲拿到电报,兴奋得一夜没睡觉,心里更有了底儿。于是在老首长面前,父亲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一条青藏线,可以分成几段修,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的300公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听完父亲的汇报,彭德怀踱步走到挂在墙上的

中国地图前。只见彭德怀抬起手,从敦煌一下划到西藏南部,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彭德怀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上肯定了修建青藏公路的必要性。

  当日,彭德怀留下父亲在家里吃饭,用苏联军事代表团送给自己的“洋酒”招待了父亲。临别前,彭德怀要父亲写个修路报告,再由他转交给周恩来。

  几天后,周恩来亲自批准了青藏公路的修路报告,同意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批下来30万元作为修路经费。按照当时修建公路的最低标准,这30万元充其量能修5公里,虽是杯水车薪,但对父亲来说也是弥足珍贵了。

  彭德怀又安排兰州军区为父亲拨出了10名工兵、10辆十轮卡车、1200把铁锹、1200把十字镐、150公斤炸药等物资,支持父亲修建青藏公路。多少年过去了,父亲每次提起彭德怀,总会这么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青藏公路!”

  戈壁滩上扎下了6顶帐篷

  早在1953年底西藏运输总队进藏运粮时,驼工们就发现在香日德以西300公里之处,有个叫“噶尔穆”的地方,从那里进昆仑山路比较好走,没有多少沼泽盆地。这个“噶尔穆”就是后来成为筑路大本营和青藏公路南线起点的大名鼎鼎的“格尔木”前身。

  根据骆工们提供的信息,父亲派出了几个得力的年轻人,拉着几头骆驼,去格尔木建立转运站。几个年轻人沿着柴达木盆地向西走去,等到地势开阔平坦起来的时候,他们停了下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扎下了6顶帐篷。为了防御野狼的袭击,年轻人们又到十几公里外运回了沙柳,绕着帐篷垒起两米多高的围墙,他们给自己的城堡起了个名字——“柴禾城”。这便是格尔木最初的建筑。

  后来,1200人组成的修路队伍拉到了格尔木,于是在柴禾城的周围又冒出了近百个帐篷,荒无人烟的格尔木日渐热闹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本营。

  以后每每有人问起父亲:“慕政委,格尔木在哪里?”

  “我的帐篷搭在哪里,格尔木就在哪里!”

  格尔木是父亲一生的骄傲。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