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中国年味儿最浓的城(图)(4)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7:15 旅行家 |
这一夜,兰州灯火通明,举城守岁。 兰州人将正月初一到初十划分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果日和菜日,根据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相应的事物在一年中的景况。如果谷日天气好,他们就会认为今年庄稼定会丰收。虽说城里的兰州人和牲畜、庄稼的关系已经不大了,但农耕文化的基因依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骨髓。新年的日子,就这样在兰州人朴素的企盼里变得色彩纷呈起来。 观社火,听秦腔、喝盖碗茶,兰州人在鼓声里痛快过年 有人说兰州是一座“以车为本”的城市,路上车最牛,从不给行人让道。但在过年的日子,兰州的车却会远远地避开市中心、广场,因为,有名的兰州社火开始闹进城来了。 印象中兰州总是灰濛濛的,“太阳和月亮一样,晴天和阴天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社火却生生把兰州染成了一座七彩城。大约正月初三左右,各区县组织的农民社火队陆续进城,排成各式各样的队形,沿主街道边行边舞,在市政府特别划出的地段里毫无顾忌地“闹腾”。一场社火舞罢,店铺的伙计会给艺人送上糕点、水果、糖,不少老板将艺人请到自己店里吃饭喝酒,以便请社火队专门在自己的门前耍一耍,求得来年吉祥如意、生意兴隆。兰州人看社火的热情就像乡下过年看大戏一样,“人挤人,图的就是个热闹嘛!” 社火队把整个兰州城变成了一个中国民俗大看台。扮成戏剧人物的高跷队穿古装,持刀枪,脚踩四尺多高的木跷,伴着锣鼓点边走边舞。又称“抬社火”的“铁芯子”是由眉清目秀,体态轻盈的小孩装扮成著名戏剧角色,巧妙固定在高处,组成一折折戏文故事。此外还有跑旱船、独轮车、竹马子、大头罗汉戏柳翠等。狮子和龙当然不可或缺。用凳子、桌子叠起来的狮子台高达丈余,两只彩狮在大头娃娃的逗引下上窜下跳,颇为惊险。狮子舞主要是看武师用绣球逗引狮子时几路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兰州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尚武情结,自然看得乐呵。龙就更不用说了,人人都知道伏羲与女娲的传说,他们是蛇的化身,蛇者,龙之雏形也,而他们的“老家”都在甘肃天水,兰州人因此以“龙乡人”自居,而兰州社火中的龙也仿佛在暗地里叫劲,有的甚至长达一公里,即使“真龙下凡”也不过如此吧。为整个社火队伍开路的通常是“风婆娘”(和“雨师”相应的“风姨”,是神话里是司兴风降雨的神),其形状类似彩旦,奇丑无比,耳垂吊着红辣椒,一手摇扇,一手拿着写有“风调雨顺”的菱形膏药旗子,夸张地扭来扭去。 “春官”是一些能说会道的民间诗人,边走边说唱出数来宝似的吉祥话儿:“走在大街上闲游闲转,突听宝号(指商铺)锣鼓喧天。进去宝号用目看,披红挂彩过新年。抬头看,仔细看对对红灯挂堂廊前……招财童子来进宝,刘海频频撒金钱。金钱撒进宝号里,荣华富贵万万年!”这些信手拈来的中国式“脱口秀”像是社火里的一把胡椒面,能带起全场一阵阵小高潮,而这种古老谐谑的祝福方式,也让听的、看的人心里都荡漾着一种过年特有的暖意。 崔家崖的舞狮子,雁滩的高跷,马滩的旱船,北山的太平鼓,都在兰州人记忆里扎着根。如今兰州社火也“现代化”了,紧跟在腰鼓队后面的是花枝招展、架着卫星接收器模型的小轿车、大卡车,展示着“工业城”的范儿。但要论威风,谁也比不过曾打到亚运会和香港回归庆典的太平鼓。一声号令,数十鼓手跳打、蹲打、翻身打,龙腾虎跃地演绎出“两军对垒”、“金龙咬尾”、“双重突围”等花样阵势,通红的鼓身耀花了人的眼。太平鼓是兰州独有的社火形式。兰州郊区村村都有鼓队。新春打鼓(最初叫腊鼓)的民俗古已有之,本意在于驱逐瘟疫,祈求平安。太平鼓的鼓点很有一番讲究,比如“咚--咚--咚-”的叫“三点水”,意思是:“今年好,今年好,明年更比今年好。”“咚--咚”的叫“单条”,意思是:“逐瘟!逐瘟!” 奔腾的黄河冲破泥土与沙石的隔阻,自青藏高原呼啸而下,流过兰州,似乎有些疲惫了,河面无波无浪,宽阔平稳,看上去仿佛是一条铜铸的路。久居黄河边的兰州人却能听到河面下的流水在河床之上发出的如鼓声般让人欢愉、振奋的声音。大地如鼓,生命如河,正是兰州让人参透的一点人生意思。 太平鼓声一直要持续到过了元宵节。这段时间,兰州人在鼓声里,听秦腔,喝盖碗茶,唱兰州特有的太平歌,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生活……年,在这座城市里坚持着它本初的安详、红火、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