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中国年味儿最浓的城(图)(3)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7:15 旅行家 |
一千年,两块钱,兰州人过年也不忘吃碗牛肉面 “牛大碗,大碗牛,红绿黄白颜色秀,宽薄细厚品种多,酸辣鲜香真可口。”过年的兰州人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余,一定要再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才算过瘾。全国那么多城市,那么多小吃,没有一样像兰州牛肉面这样鼎鼎大名却又顶顶便宜的,兰州人楞是把一碗只卖两块钱的面做成了“小吃帝国里的平民皇帝”。据说一个称职的兰州拉面师每拉一碗牛肉面都有相当的长度,而这个距离如果一个人按正常速度走,得走上好几分钟。 兰州牛肉面是唐代回族的发明创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起初由于工序繁杂、用料考究,并非大众食品,直到清朝初年,兰州才有了第一家牛肉面馆。清代称兰州牛肉面为“热锅子牛肉面”,以汤为重,汤以牛肝、羊肝汤加上一定比例的牛肉汤再经澄清处理,别有奇香。为了招徕生意,店主推出“进店一碗汤”的白吃规矩,顾客喝完汤后,顿觉爽口醒胃,食欲大振,兰州牛肉面的名气不胫而走。后人又在牛肉汤的“清”字、“味”字、“质”字上下功夫,“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精”,把一碗小吃做到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白萝卜、红辣椒、绿蒜苗、黄面条)”的炉火纯青。解放后兰州牛肉面馆增加到二十多家。80年代以后,仿佛一夜之间,“兰州拉面”的招牌忽啦忽啦地挂遍了全国。但牛肉面的味儿“一出城就变”,西北五省的面馆还能保住基本风味,其他地方就不敢恭维了,所以兰州人出了远门,最想的就是这一口儿。 兰州牛肉面馆极多,生意也极火,兰州人可以一顿三餐都吃牛肉面而不腻烦。早上出门,看兰州人吃面是一景。和北京的豆浆油条一样,又快又方便的牛肉面是兰州的当家早餐,每当人多馆小坐不下甚至站不下,就会有人将碗端出门去,或蹲或站,碰到熟人打个招呼,边吃边寒暄。地处边地的兰州经历过不少战事,不少人是军人和马背民族的后代,蹲下来吃牛肉面的兰州人,让人想象,如果一声号响,他们会如何立即丢掉手里的面碗,翻身上马,一路呼啸而去。和吃面的这股豪爽劲儿相称的,是牛肉面馆门口的西北姑娘,有客进门时,自家人一样热乎乎地喊一声:“来啦。”而兰州人也会像到了家一样熟门熟路地自己动手拿上碗筷去排队,小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把人的身心都烘得暖暖的。 兰州“吃文化”极其发达,外地人说:“兰州日常生活的华彩乐章多半显现在酒桌上。”兰州人自己也常常调侃:“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张嘴嘛!”年前,兰州各种各样的小吃都会上市,除了凉面、卤面、干拌、面片、炒面、酿皮等面食,还有灰豆、甜醅、浆水、酸菜等。这些小吃虽没有牛肉面那样出名,却像兰州人和兰州这座城市一样独具风味,叫人难忘。浆水就是用包菜或芹菜等蔬菜作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加酵母发酵而成,呈淡白色,直接舀出,加少许白糖,酸甜可口,一可消暑,二可解酒。其中芹菜浆水为上品。如果把浆水加辣椒、葱用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擀面,就成了地道的浆水面。 兰州小吃的一大特点就是便宜,比如灰豆和甜醅两种甜食,每碗都不超过1块钱。灰豆是把豌豆和大枣文火慢煮成棕褐色,口感极好,灰豆营养丰富,特别适于冬天食用。甜醅的制作原理和醪糟相似,用酒曲将蒸过的小麦发酵后,配以凉开水,既酸又甜,美味难以言表。因为含有酒精,不宜多吃。 “打醋坛”,咬鬼,守岁,老兰州的除夕夜三大主题 兰州人过年依然保留着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早已不再神圣的“规矩”,使得这里的春节有一种其他城市少见的古朴的温暖劲儿。规矩或许总会过时,但规矩背后隐含着的亲情、祈盼却是千百年一脉相承。 按兰州风俗,除夕要全家“守夜”,郊区人家还会在院子里生一盆火,预示人丁兴旺、财源旺盛,烧火的盆子就被称为“聚宝盆”。 兰州的年夜不是在酒香而是在醋味里开始的。在火炉里烧一块石头,然后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盆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屋里转上一圈,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醋坛过,百病过。”之后把醋和石头一起倒在室外花园里,所有的屋子甚至院子里都飘满醋味。这就是沿袭至今的“打醋坛”习俗。这种习俗冬天倒是有个实在的好处:感冒的人闻久了醋味,会不治而愈。 打完了醋坛,早就备好的猪耳朵、猪蹄子等年饭正式上桌。老兰州人除夕夜里必吃猪耳朵,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些红枣煮的鸡蛋。人们把猪耳朵叫做“鬼”,咬过“鬼”来年会精力充沛,百病不侵。老人还会认真地数落不信邪的小孩子说:甭不信,“咬鬼”会壮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