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的颐和园神秘岛(图)(2)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11:19  中国青年报

  太奇怪了!没有一个门,没有一扇窗,连台阶也没有一处,想当初人是怎么进出的?莫非都有飞檐走壁的功夫?继续往前走,几乎绕了一整圈,就在要断定两墙都是封闭的圆环时,在内墙的第四处向内凹进去的墙面上出现了一条缝。毫不夸张,就是一条缝,约有70厘米宽,仅容一人走过。进入缝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因缝开在十几米高的内墙上,而且直上直下直通顶端,所以活脱脱一个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一线天”的翻版。又因内墙很厚,约有五米左右,所以窄缝在厚墙中形成一条狭长的夹道,直通墙内。内墙里面是一个近乎圆桶状的空间。

  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分布得杂乱无章的树木和杂草 此行虽未找到“水牢”中的水,却已觉得阴气森森,不寒而栗了。赶快走出“一线天”,在阳光照耀下发现了一条由人踏出的小路,从脚下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一直通向南边的湖面。看来,这才是上岛的“正路”。刚才只顾看墙找门了,没有注意周边的情况。小路穿外墙而过。此处的外墙已坍塌成一个大豁口,墙厚约四五米。走出豁口,脚下是青石板,细看像是墙基石,也呈弧形伸向两侧。现在可以肯定,这是一座圆形建筑,有内外三层,第一层像是外围墙,已不复存在,只剩我脚下踩的基石了,高度不好推测。仅剩的是二三层的下半截,其余的一切则荡然无存了。

  在已不复存在的外围墙的外侧,沿游人踩出的隐约小径可以环岛一周,到处是散落的条石,脚下不时呈现出一段段长石板,有的像门槛,有的底下有沟,可能曾有水流过。在正北方路边的杂草乱石中发现了一块石匾,上刻“蓬岛烟霞”四个大字,字上方正中有一枚“乾隆御笔”的方形刻印。从石匾上的字分析,此遗址当时不应该是“水牢”。

  其实这传说中的“水牢”原是颐和园里一座十分巍峨的建筑,名曰:治镜阁。而治镜阁和其所在的小岛更是颐和园造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处重要景点。据史料记载,治镜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火烧清漪园之时。

  乾隆当政时曾多次南巡,饱览了秀

丽江南的名山大川、绮丽园林。故建颐和园时,乾隆意欲将江南著名园林的精华之处均再现于颐和园中,并曾亲阅建园图稿。所以,建成后的颐和园处处是美景,景景有典故。

  治镜阁地理位置的典故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在颐和园烟波浩渺的宽阔水域上点缀着三座小岛,其寓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美丽的东海上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其一便是治镜阁所在的小岛,叫湖心岛,岛所在的湖叫西湖。岛四面环水,平时无舟不可近岛。在它的南面还有一片湖水,叫养水湖,湖上也有一岛,岛上的建筑叫藻鉴堂,岛以建筑为名,这是其二。其三即是西堤以东的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等,俗称龙王庙,岛以十七孔桥与岸相连。三岛虽小,可是带着仙气的啊!

  粗细高矮参差不齐,地面高低不平,但看不出大坑和有水的痕迹。再看墙,出了棱角,四角各有一向内凸出的直角墙垛,直上直下。此时可以想象出:内墙的外侧被四等分,在每个分点处被向内削成直角形的槽,而内侧也被四等分,在与外侧相对应处向内凸成直角形墙垛,墙垛与内墙一体夯成,拔地而起。站在中心环顾四周,禁不住暗暗叫绝:真是个“牢”啊!只要守住这唯一的缝,这里就将与世隔绝,除非长出翅膀,否则休想越过这坚固的高高厚厚的围墙。

  当年建成的治镜阁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矗立在万寿山和玉泉山之间,从园林造景的角度看,在视野范围内起到了理想的障景作用。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治镜阁都是颐和园中至关重要的一处景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