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我们疲惫的黄金周(图)(2)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11:44  云南日报网

  旅游业淘金难 身心疲惫

  “高价还住不到好房”,老百姓对于黄金周期间水涨船高的住宿价格,以及与此“极不相称”的服务水准,常常怨声载道。当消费者对这样“花钱买罪受”的日子越来越不耐烦的时候,旅游产业的相关从业者们也是牢骚满腹,纷纷表示,这块“黄金”拾得累。

  如果仔细留意一下黄金周期间的酒店出租情况,就会发现高星级酒店的门庭冷落和中低星级饭店的人声鼎沸对比鲜明。一来是四五星级酒店的主要客源市场是中高端的商务客人,这部分人在黄金周期间出行很少;二来黄金周期间出行的旅行团队多数的消费能力都不是很高,一般在200元~300元/间/天之间,400元~500元已属少数,真正能够承受更高价位的消费者本身就不多。而且这些酒店通常不愿意自降身价去吸引团队客人,因为团队客人对于酒店设施的损耗很大,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在黄金周期间一些高档宾馆往往都在倒休,出租率在50%左右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是那些生意红火的中低星级酒店也并不喜欢这种表面的红火,因为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对酒店服务设施的过度使用和破坏,而人手紧缺导致的服务质量漏洞百出更是让经营者和管理者头疼不已,除了要应对客人眼前的投诉,还要考虑酒店长远的声誉。此外,员工们要疲于奔命地连轴转,老板们还得支付三倍的加班工资。更重要的是,酒店的客房是一种总量恒定的即时消费品,客人太多接待不了,客人太少资源浪费,事实上多数酒店的经营者都希望有平稳的小高潮,希望有一种可持续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共赢的长远的繁荣。

  事实上,酒店有酒店的烦恼,旅行社也有旅行社的心事。不只是消费者会对黄金周里赶集似的出游觉得厌倦,需要依靠长假来赚钱的旅行社也会感到疲惫。抛开黄金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掘,对生态、设施、人员的不可持续开发,仅从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做生意的角度看,他们更希望有平缓而稳定的客流。事实上,对于旅行社而言,他们在黄金周期间往往需要掌握并占有尽可能多的交通和住宿资源,但由于供给稀缺,每个旅行社能够拿到的机位和票价情况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航空公司会根据旅行社在淡季时的客源情况来分配旺季时的指标,那些力量薄弱的旅行社想要订房、拿票甚至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机票的最终价格情况往往要临近黄金周时才能最后敲定。因为机票在旅行社的报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不清楚最终票价、机位数量和出发时间的情况下,旅行社是没有办法提前做计划的。等这些情况都确定之后往往已经只有不足十天的时间了。这时候不但旅行社要加班加点赶制计划,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对产品和线路进行相应的宣传和推广,而消费者的报名时间也变得很紧张,匆忙之中的纰漏也就不可避免。很多旅行社的负责人都告诉记者,到了黄金周他们简直是全民动员在打一场战役,其他岗位的员工也常常被调配出去带团。

  1999-2004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从386.77亿元,发展到1017.82亿元,增长2.6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6.95%。但是,即使排除2003年的非典因素,年均利润率也只有1.18%。而根据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的统计,营收增长最为迅猛的2004年,全国旅行社的毛利润总额为69亿元,但是,净利润总额仅为3.02亿元,净利率更是只有0.30%。那么,造成利润低的原因是什么?其一,旅行社的数量规模一直在持续扩张,说明这个行业至今仍是很不成熟的。因为在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里,市场主体的数量规模不仅不会高速增长,相反应该逐步减少。 其二,置身于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之中,营业额连年大幅增加,却始终无法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这说明中国的旅行社业多年来一直陷入非常痛苦的“悲惨式增长”。对这些企业而言,需求的扩大显然没有问题,而这本来就会削弱他们对营销和客户的适当关注。因此,面对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旅行社要想摆脱这种“悲惨式增长”的被动局面,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战略。旅游营销思维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让黄金周发挥“黄金效益”

  随着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会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递增,消费者主权日渐明显的市场格局对假日经济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提供更周到、更便利、更人性化、更个性化、更诚信的产品与服务,市场细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