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异域采风 走进坐在石头上的罗马(图)(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1:11 新京报
建筑才能与严厉法规 作为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伟大传统,它在希腊文明衰落之后,用虔诚的模仿和抄写,延续了希腊的建筑理念,并在工程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古罗马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沟渠和下水道,一直使用到中世纪,有的至今还管用。古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以及帝国的皇帝们,热衷于将财富和精力倾注到各种大型工程和公共建筑上,兴建了众多辉煌的世俗性建筑,包括竞技场、公共剧场、浴场、市场、图书馆等。这些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公共建筑和设施,为“黄金时代”的帝国公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消遣。 罗马从帝国时期就形成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1500多年前的皇帝利奥一世胡约里安曾下过一道保护古罗马城的命令。皇帝首先列举了当时罗马破坏历史文物的种种现象,接着发布了严厉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毁损或者破坏任何建筑物———我们祖先所建造的神庙和纪念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给公众使用,或者是为了给公众娱乐才建造的。”对那些破坏文物的人,“要惩以笞刑,还要断其双手,以惩罚他们用双手亵渎了祖先所造的建筑。” 今天,罗马的古城保护法规定,古城历史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个人并不拥有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的权利,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不允许擅自改变其结构、形式和色彩。 有争议的“婚礼蛋糕” 威尼斯广场位于内城中心,是市政厅所在地和罗马最大的广场,一切重要的公共庆典都在这里举行。一百多级台阶上方的威尼斯宫通体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像一只巨大的婚礼蛋糕。就像巴黎卢浮宫前贝聿鸣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威尼斯宫的“巨糕”造型在民众中一直存在争议。广场南侧右边的纪念碑高台上,有统一意大利王国的“国父”埃马努埃莱二世的镀金骑马铜像,意大利人称之为“祖国祭坛”。墨索里尼上台后,常在正中阳台上向民众发表演说。法西斯垮台后,威尼斯宫改为艺术博物馆。 帝国大道是法西斯时期开辟的交通干道,曾摧毁了当时的很多地面建筑。要巡视帝国时期的罗马古迹,最合理的线路是从威尼斯广场出发,沿着帝国大道东行,经过古罗马广场、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涅尔瓦广场、图拉真广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在“永恒之城”的首席代表大斗兽场那里,达到高潮。 大斗兽场的狰狞美 就像许多游人第一次看到课本上的金字塔之类的世界顶级名胜出现在面前,常有一种不真实感一样,大斗兽场这个庞然大物在蓝天下出现在帝国大道的尽头,如同一个外星怪物,首先会引发人的惊骇和晕眩感。从地面望去,它呈正圆形,从空中俯瞰才发现这是一场视觉骗局———它其实是一个椭圆形,层层看台如同巨大贝壳内部的螺旋形纹路。酷评家拉斯金曾说:“我一生中从未看过像斗兽场这样丑陋的东西”,奇妙的是,这个丑东西兼具野蛮与崇高的双重美感,其血腥气息反而刺激了现代人虚弱的神经。 公元69年,罗马皇帝提图斯为了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驱使数万名犹太俘虏用了11年时间,建成这个圆形大剧场。它占地两万平方米(其他数据及图解请参见《剑桥少儿百科全书》),正中是竞技场,看台下是疏散通道以及囚禁角斗士和野兽的80多个囚室。可以乘电梯上到顶层,俯瞰大怪物的全貌。如今,围墙已有半壁倒塌,但四周的看台基本保存完整。看台被游客一拨拨地占据,从外面看过去,他们的身影镶嵌在巨大的券洞与蓝天之间,显得十分矮小,像一群探头探脑的鸟。 就像地球上所有的热门景点一样,斗兽场门口小贩成群,拦住游客兜售小玩意,有的竟然张口就是中国话:“中国好”、“马马虎虎”,可见中国人来得多,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主顾之一。还有古罗马角斗士装扮的壮男,合影一张两欧元。 万神殿里的青春偶像 从威尼斯广场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万神殿。这个圆形的庞然大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远征埃及的战功,于公元前27-25年修建的,比大斗兽场还要早100多年。被赞美得最多的,是其圆形结构的主体建筑,以及世界古建筑中最大的圆顶。四面没有一根柱子和一扇窗户,阳光从穹顶中央直径9米的开口处射进来,成为殿内惟一的自然光源和“天恩”的象征。 万神意为“所有的神”,神殿最初是用来供奉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主要神的寺庙。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齐奥四世将其改为天主教堂,至今这里逢年过节都举行弥撒活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第一位国王埃马努埃尔的陵墓,内有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皇后玛格丽特的陵墓,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画家拉斐尔之墓。拉斐尔石棺为教皇所赐,上方有拉斐尔门徒罗伦泽托所作的“巨石圣母”雕像。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拉斐尔墓比国父墓更热闹,世界各地来的游客都会在墓前停留一两分钟,瞻仰议论一番。石棺前供奉着鲜花,仿佛这位文艺复兴艺术的青春偶像刚刚离去。 城基石头王国 从罗马归来的游客在检视自己的战利品时将发现,他(她)在那个城市所拍摄的貌似丰富多彩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与石头的合影。无论是作为标志性景观的教堂、喷泉等建筑,还是信手拍下的一处无名街角,都有石头神气活现的身影。 屋大维曾得意地宣称,“我接受下来的首都是一座砖城,交出的却是一座大理石城了。”大理石,花岗岩,以及产于罗马郊外小城提沃利的白灰岩,它们以巨大的体积和非凡的硬度,成为支撑起皇帝和教廷政绩工程的牢固基石。就像印度首都新德里是牛的天堂,罗马是石匠的天堂。无论是古罗马时期的无名工匠,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天才,他们首先都是一名石匠,都热衷于将光阴和才华,耗费在亚平宁半岛出产的最漂亮的大理石中。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