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的血统 天津人打架的学问(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11:37 北方网

  简述之,一曰先礼后兵。有话(纠纷)先行说开(解开纠葛)了。说不开再“外边比乎”或“开边(旷野)比乎”。这颇合于“军事是政治的继续”的哲理。而外边或开边比试,又表明是不显山不露水,动真格的,不要人劝架。二曰绝不含糊。既表白“不打不闹”,就是“挨打不出声”,“宁叫打死,不叫吓死”,即使上刀山、下油锅也气不少吁,面不更色,口不求饶;否则即谓“栽跟头”或“尿了”。三曰为朋友两肋插刀。过去天津水会(民间消防组织,往往是脚行下处)高悬“守望相助”金字大匾,这说消灾弭难,义不容辞。天津人讲究哥们义气,这种精神在打架时更发挥得淋离尽致,因而往往引起群殴,即“打群架”。哥们义气是不谙工艺、不娴田稼的天津人至为需要的凝聚力。这三点说起来,是属于资本主义所缺乏的中世纪宗教虔诚与义侠血性范畴的。如因势利导,自有其应该肯定的一面。

  但天津人打架也有更坏的一面,把我国我民的国民性缺陷也暴露无遗。一曰“架挑”。打架往往背后有教唆者、挑拨者。他们煽阴风点邪火,而后却坐山观虎斗。天津的脚行头在争行夺市中就是这种角色。另有一些小市民也爱起哄架秧子(秧子,冤大头)。二曰“拉偏手儿”。打架必出于是非曲直不分,拉偏手者却貌似公正以劝解者身份出现,暗中对与自己利害关连的一方助一臂之力,而向对方暗下毒手。这种人被天津人称为“暗毒”,即俗称之阴毒损坏。三曰“打便宜人儿”。本来事不关已,可不劝解,也可远离是非之地,这种人却要趁人之危,暗伸小手,揍他(往往是“身烂嘴不烂”的弱者)两下子。然后退出人群“嘻嘻”一笑,在心理上获得难得的快感。四曰“看热闹儿”。

    “嘿,那边干起来了!”一传俩,俩传三,一会儿就一伙子人围观。他们拿打架当“西洋景”(洋片)看。有时见打架者身手不凡,还要喊“好儿”助阵。尽管看完打架,一回头自行车丢了,他们也不放过这种热闹。如果架没打起来,他们便会如丧考妣、耷拉着脸喟叹:“真他妈的没劲!”——海湾战争有劲,他敢凑前吗?五曰充“光棍”。打架本来不文明,却要在此中逞强斗胜,充英雄好汉。打人者固然扬眉吐气,被打者也要当“没事人儿”,目的是博得别人“挑大拇哥(指头)”,说一声:“有两下子!”

  至於“拉破头”与“磨裤裆”,则是打架中等而下之者。人家还没真动手,他就砖头往额头一砸,血流满面,或坐在地下拉住对方衣角不走,非得赔他一头二百(现在叫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不算了结。我当临时工时,就遇见一位被打者,打到打人者家里,一进门就嚷:“你们爷儿们(男人)把我打了!”“哟,打哪儿啦?快上卫生院看看去。”女主人很有礼貌。“不行。他都把我打饿了!”如何是好?一碗倭瓜饺子终于了事。此虽凡人小事,但见微知著,放大了就可看出国民性种种。

  天津人是人,出是中国人。过去时代的中国人,性格中的优点和弱点,天津人身上全都有。刚毅的性格,热烈的感情,磊落的肝胆,在天津人打架中光彩四射。卑微的心理,猬琐的动作,虚枉的需求,在天津人打架中也难以掩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使天津人有了前者;人杂五方,华洋杂处,使天津人又有了后者——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血“血统”。虽然,这些都是过去了的,痛苦的过去了的!它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按照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天津的风俗租界与买办除外)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天津风俗包括城市风(文人风、商人风、游民风)、农村风、滨海风(渔民风、盐民风)。现在谈天津卫和天津风俗的人,最乐道的是予人印象紧深的游民风。因为他们不知不懂华世奎华七爷拖着小辫进棺材,却又“不添那个彩”,不做伪满的官。其实,这种人天津城里关外、河东水西都有。近来,谈天津人打架之风的文章读过好几篇,多数是谈扩大了的游民风。并指着它说;“嘻嘻,这就是天津人!”我却要说,这只是一种天津人,天津人的一种性格反射。如此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