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香港女孩眼中的首都(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10:46 精品购物指南

  八月十五日 阴天 时时都是休闲时

  今天,我爱上了北京。

  去故宫玩,某种程度上是“完成任务”;至于去北海公园,只是因为故宫关得太早,顺便进去逛逛。

  进园后,先围着湖走了一圈。走了多远我也忘了,反正记得被一阵音乐声所吸引:在一个湖边的亭里,一班人正在合奏中国民族乐曲,一首又一首。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欣赏民乐演奏。

  除了演奏的人,现场还有一大群围着看表演、“点歌”的观众,一首曲子完了,演奏者哈哈地笑起来,欣赏者连声叫“好!”。

  亭子外,一对对的情侣、一个个的小家庭、一群群的不同年龄的朋友优哉游哉地闲逛着、聊着天、看着湖、拍着照,还有人在打牌、下棋、跳舞。看得出大部分人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而来公园,只是闲逛而已。回头看自己,哪有这样的一份闲情?就是周末出来玩,也要把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的,没有一刻停留,最后又把自己累个半死。

  我坐在湖边看演出,看得忘了时间。不但忘却了第一次工作的不知所措,忘却了香港方面未处理好的事,连早已习以为常的匆忙紧张都烟消云散。

  回宿舍已经很晚,大家关心地责问,我以一段精彩演出的录像和大家分享了我对北京休闲文化的羡慕。有人却说:“上周我饿得半死地进一家餐馆,喊了半天服务员才慢条斯理地走过来,我不是急死,是饿晕了。闲散真的是好吗?”确实,当有事着急的时候,大家还是如此闲散,我可能也会气疯了。所以在一些服务性行业里,特别是面对游客的,还是需要有服务效率的,不然把游客们都饿晕了、急走了,就不太好。

  大家回头看录像,有人说:“这有什么特别?我在天坛长廊,还看到有人换了整套的跳舞服装在跳民族舞呢!” “我听过说书的自娱呢!”“ 我们晚上经过小广场,全都是跳舞、放风筝的人。”“颐和园里打羽毛球的人不也一样吗?”

  对!北京人都是这样悠闲地生活着。以前以为北京是大城市,而大城市里的人都是一天到晚忙,要不就把自己关在冷气房里。但北京就是不一样,一切都那么有特色,又那么散散漫漫的,好像在告诉从忙碌的城市来的人:这才叫生活。

  LINK 链接

  免费与收费

  在香港,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旅游景点,外面都会免费派发有关的宣传单给游客,他们可以很容易从宣传单里了解到场馆的概况。而在北京,有很多旅游点都没有这种免费设备,故宫博物馆等外面都会有人向参观人士售卖场馆的传单,传单的价钱多是1元至3元不等,但依然吸引到不少旅客的购买欲。

  名与实

  便利店在香港可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它是早上上班族的加油站;中午时分学生聚餐的地方;入夜后夜猫子流连的好去处。正如其广告标语所说:“7/11,总有一间在附近。”完全体会了港人贪快、贪方便的文化,便利店的名称亦由此而来。不过在北京,便利店却是一点也不便利。到了北京两个月,就只曾在SoHo现代城看见一间7/11。无怪乎香港的广告标语在这里用不上,似乎也有点名不副实。

  开放与保守

  北京夏日的街头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穿着小背心、热裤、迷你裙的MM到处可见,更厉害的还出动了see through 。老实说,性感的程度绝对超出了香港的街头接受尺度。正当我们一众实习生对人家衣着评头品足,看得哇哇大叫时,奇怪的是身旁的北京路人根本不当一回事。一直自以为思想开放的香港城市人原来比内地人还要保守,这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体会。

  “最讨厌AA制”与“每位二十八”

  第一天到《精品》实习,跟了主任和一大班同事去吃饭,听到主任说“最讨厌AA制”,当时没多想,只是不知道怎么就记住了。回来和团里的同学吃晚饭,饭后服务员送上单据,有同学拿出电话在按,然后说“每位二十八”,大家便自动自觉把二十八块钱送到离服务员最近的人去清算。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会记着那句话。

  此九点半与彼九点半

  晚上九点半,我们在铜锣湾吃完饭,时间刚刚好可以在商场里逛两圈。待商场关门,还可以在街上的小店再逛逛、买买小东西。满载而归之后,通宵的巴士(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停靠在车站。

  晚上九点半,我们刚从西单饭馆吃完饭出来,准备在这个“北京铜锣湾”(我们自创的说法)好好地逛街购物,却发现街上店铺关得差不多了,商场也不让进了。想回家,却发现直达“家门”的公交车已经停驶了,坐地铁后要倒的车也停了,只好坐到离家较近的地方再徒步回去。

  同是九点半,却如此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