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香港女孩眼中的首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10:46 精品购物指南

  

三个香港女孩眼中的首都(图)
三个香港女孩的北京生活

  42天前,编辑部来了三个从香港来的实习生,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她们感到的是新鲜。满街的报纸、拥挤的地铁和多元化的北京菜,每一天她们都在改变曾经的北京印象,每一天她们都在品味似曾相识的京味文化。

  看过新锐的话剧之后,她们说:“原来北京不是人人唱戏的”;

  见过北海早上悠闲的人们后,她们说:“原来故宫不是北京的全部”……

  当“变化”成为三名香港实习生的习惯用语时,我们忽然觉得“风格北京”是不是也该有些变化,操作每一期新闻主题的不是“北京的常客”就是“北京的漂客”,那么在“过客”眼中,北京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

  “一天一变看北京”就这样诞生了,也许稚嫩,也许浮光掠影,但版面上的文字和照片就是三名“过客”内心的真实反映。

  在报纸出版的时候,三名实习生已经回到了香港,在“平安短信”中,她们说:“尽管只是生活的一站,但却从此不会忘记北京。”

  “过客”还在惦记,那么北京更不该忘记这三个香港实习生——翁昕歆、何颂雯、林少珊。

  以前,北京对我们来说,是中国的首都。我们注意到的可能是辽阔的天安门广场, 老百姓、游客们每天都到这里,听着令人振奋的国歌、欣赏令人鼓舞的红色旗帜缓缓地升扬。

  以前,北京对我们来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领导人所在的地方,是很可能会影响到香港发展的地方,我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不同政要在台上所做的演说、在会议室里筹谋的最新政策。

  以前,北京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旅游的城市,到处都是千百年历史的古迹,是我国这几百年以来变化的见证,是我们寻回“根”的立足点。我们注意到的是富有民族色彩和历史价值的古迹:故宫、

长城、天坛、圆明园……

  现在,我们来了,真正踏在这个我们预先有这么多想象和假设的地方,不是一两天的参观,不是一两周的游览,是将近两个月的生活。每天来来往往的工作和衣食住行,虽然对北京的认识不足以与本地人相提并论,但每天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心所感受到的,也绝非仅限于几个景点或几家闻名于外的餐厅、店铺,而是在于日常的每一个小节上。

  我们看到的,是旅游点以外的生活景点:偶然在城内众多的天桥之一上,望着黄昏的京城大街,天色尚有一丝微亮,昏黄的街灯已经亮了,路上两头的车都有点挤,慢吞吞地挪动着;街道两旁的房子疏疏落落的,也不是每一个窗户都透出灯光;街上车站里的人们,也是慢吞吞的,不紧密也不紧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北京城,不是让人疲累的繁华,而是优游自在的热闹。

  我们听到的,是谈钱、谈商业、谈利益以外的东西:计程车司机教我们哪里买东西便宜,商店的售货员关心我们的来历、年纪多于我们购物多少,餐厅服务员讨论经过店门讲着“外语”的我们,是韩国人或日本人,而没有埋怨我们为何“过门不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北京城,不是商业的城市,而是属于“人”的城市。

  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心:被我们问路的陌生人,不放心我们自己找,几乎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交通工具上的让座,是理所当然得让人惊讶;路旁乘凉的阿姨,毫不犹疑地把手上的西瓜分给过路的不认识的小乞丐……这是我们感受到的北京城,不是人人互相防范的大都会,而是互信互爱的大家庭。

  当然,看得多了,看得细了,一些问题也就自然看出来了:地铁乞丐,对本地人与外国人收费不一,以“dong”(“东”的拼音) 代“East”(“东”的意译)的英语翻译、不可能听得到的公车报站……也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

  虽然问题只是点滴,但我们看到会比别人更深刻、更在乎,因为我们希望2008年的奥运会,将是参加者觉得最好的奥运会,更渴望他们会说北京是他们到过最好的城市。所以我们才不会一味地维护她,我们希望她能更好,因为我们喜欢北京。

  42天的生活很短,但却足以让我们发生改变,我们喜欢上北京,是因为这里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物,打破了我们很多预设的想见,超越了我们所能理解的城市观念和人际关系。

  现在, 我们认识的北京不再只是限于它的红色旗帜、文化景点和政治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新契机,我们期待这个城市能为世界带来更多惊世的破格和创新。

  在北京的两个月,每天都是新奇精彩的。

  为了不遗忘,我们记录下每一个深刻的画面。

  在这里,我们一起分享最难忘的几幕。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