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发掘者 乾陵陪葬的500吨珍宝(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10:34 精品购物指南

  对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不以为然:“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挖掘要比挖掘好。相对而言,地下1000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对老考古人而言,眼见出土文物变得黯淡无光却无能为力是一种痛苦。“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至今仍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这不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总体来说,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还很落后。很多高校考古专业招收的都是文科生,相关专业的理科生大多不愿从事文物工作。即使在国外,对木器、纸张、丝绸的保护技术也是尚未攻克的难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宿白如是说。

  关于乾陵发掘的政策,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变化——不支持发掘,其中的原因也还是因为我国目前对

文物保护的技术尚不成熟。

  前车之鉴

  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我国唯一一座主动发掘的帝陵。最先提出由国家来挖掘帝陵这一大胆设想的人已无从考据,有案可查的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曾游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开掘定陵,可这一提议被时任考古所副所长的夏鼐一口回绝,他的理由是“人手少、技术落后”。无奈之下,吴晗直接写信给中科院院长郭沫若。1955年10月4日,一份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人起草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摆在了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办公桌上。消息传开,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夏鼐力陈当时的技术水平难以承担大规模的陵墓挖掘工作,吴晗则反驳说解放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工程。最终,在中央领导人的首肯下,“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了。

  由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发掘转移到了定陵。1957年9月,定陵地宫被打开,成匹的丝织品堆在里面,中间夹着写有制造者姓名等文字的黄纸条。考古队取出了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人的反对意见不幸言中——出土的黄纸条被风化了,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经验的人将地宫中的棺椁丢进山沟,甚至还提议在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回忆自己带队发掘定陵的经历,曾任定陵发掘考古工作队队长的赵其昌颇有悔意。据说,晚年的赵其昌买了定陵山脚下的一处房子,搬到那里居住。

  (文/祖佳)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