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发掘者 乾陵陪葬的500吨珍宝(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10:34 精品购物指南

  乾陵的营建正值盛唐,历时23年。其陵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曾经说过:“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的规模是最大的,它们都是双室墓,而且墓中有石椁。照此推测,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这个范围。”据《长安图志》记载,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还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历经千年,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但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的120余件大型石刻群却成为盛唐社会的真实写照。

  说起乾陵,除了数不清的珍宝玉石,最引人关注的还要算是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要求将其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传说中,《兰亭序》手迹就被藏于地宫之中。“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说这话的人是郭沫若。即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欣喜与急切。

  对盗墓者而言,这样的乾陵充满诱惑。千余年间,它的周围从未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从五代时期的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到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再到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将领孙连仲,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墓者就达17人之多,但这座在海拔1000多米的梁山半山腰打洞开凿的墓穴却让这些人都无功而返。据说,即便按照现在的盗墓技术,打开墓穴至少也需要1~2个月的时间。正因如此,至今原封未动的乾陵能够成为陕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

  抢救与破坏的博弈

  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旅游资源,帝王陵寝自然会激起发掘的兴趣。尽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八字箴言一直被奉为中国考古的第一准则,尽管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一再强调“乾陵考古只是调查,不是发掘”,但这都无法止息关于乾陵发掘与否的论争。

  发掘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与保护,多少赞同发掘者以此为论,但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却常常使抢救性发掘演变为破坏性开发——在马王堆汉墓,保存千年的鲜桃转眼化成了一滩水;在秦始皇陵,一些兵马俑的陶彩已经逐渐暗淡,甚至变黑……而我国唯一一次主动发掘帝陵的行为则让中国考古界背负了太多的批评。

  发掘之争

  曾主持半坡遗址发掘的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在研究乾陵上已经花费了数十年时间了。在他看来,乾陵墓葬中的金银器、陶器、丝织品等都极具考古价值,“与其让这些东西在墓坑里腐烂,还不如尽早挖掘出来提供认识的可能。近40年来,考古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如果说,石兴邦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考古学家的意见,那么,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则说出了一些民间人士的心声:“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没有再对帝王陵寝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公众对此已经形成了半个世纪的期盼。作为罕见的皇家夫妻合葬墓,乾陵的出土文物必将引起轰动效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