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一支水仙矜持千年(图)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7:43 旅行家 |
漳州土楼 在闽南金三角中,厦门如出水芙蓉,泉州如沧桑银杏,均耀眼夺目,唯有漳州犹如冬之水仙,虽清芳盈盈,却毫不张扬,以致有点“藏在深闺人未识”味道。长期的矜持反而使漳州保持千百年的原貌原态而倍加珍贵。 一个孝女保全的奢华佛殿 公元669年以前,漳州满目苍夷、愚顽落后。对中原来说,这时候的闽越与岭南都算得上天涯海角,是流放犯人之地,或是逃难避世之所。福建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移民潮,漳州的发展是第二次移民潮造就的。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奉旨率府兵3600多人进驻绥安(漳州前身),平息当地的“蛮獠啸乱”,并屯垦于此。 古代移民与现代农民离家打工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人外出打工往往唤来无数亲朋参与,形成源源不断的迁徙浪潮。漳州被移民当成自己的家,被注入了爱和血汗。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陈政的儿子陈元光,他13岁随父入闽,21岁时承袭父职,于686年上表创置漳州,首任刺史。在任期间力行法治,重垦荒,兴水利,使漳州脱贫致富。后人尊奉他为“开漳圣王”,不是荣誉称号,只是铭记了他真实的业绩。 经济昌盛与文化繁荣犹如人的左右脚,接踵而至。漳州有不少唐代文化古迹,最著名的要数南山寺。这座建于九龙江畔的寺院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风流皇帝的老师——太傅陈邕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合,被贬谪到福建,最后选中漳州的丹霞山麓修建一座豪宅养老。 陈邕是见过世面的人,依山面水建造府第,不知不觉就气派起来,反正唐时漳州多的是闲置的土地。然而,没见过世面的地方官员觉得陈家的房子盖得太奢华了,从私下议论到传播渲染,最后传到宫中竟然是“陈宅比皇宫还华丽”。这违反规制的罪名是要杀头的!幸亏京城有陈邕的好友快马加鞭事先透露了消息。危急之时,陈邕的女儿建议让她削发为尼,舍宅为寺,以保全家性命。从此,漳州有了晨钟暮鼓的佛教文化。 南山寺的佛殿、庭院都很宽敞,依稀还有陈邕追求奢华的影子。红尘俗念到了这里,很容易就被寺内的清幽宁静所化解。平时南山寺少有游客,只有虔诚的信仰者在这里细心伺奉着佛祖和菩萨。清寂的南山寺与繁华的漳州城隔九龙江相望,延续千年的佛界依然保持着对世俗的慈悲,抚慰着有求于佛的凡夫俗子。 一代战将流芳千古的石牌坊 或许是远离政治中心的缘故,闽南自古就有知足常乐的风气。经历了唐朝平稳的发展,宋朝的漳州人有点钱,有点闲了,开始追求功名以光宗耀祖,追求文化以愉悦精神。宋庆历四年(1044年),漳州动工修建文庙,建筑规模丝毫不含糊,从仪门、前殿、两庑到丹墀、祭台、大成殿,一个都不少。漳州人把对孔子的尊崇化作建筑工艺上的精雕细镂,大成殿前6根盘龙石柱尤为生动传神,一望而知古人望子成龙的深情寄托。 建了文庙之后,漳州又办了府学,教育的份量明显增加。南宋时,漳州迎来了朱熹,作为学识渊博的理学家,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硬道理。在漳州兴办书院时,撰写印发了《四书集注》。在这样的文风熏染下,漳州人中进士、举人的不在少数,大成殿前的盘龙仿佛真的活了起来。人们爱说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然而,有些东西却仿佛千年未变,看看如今孩子们为高考奋斗的匆匆身影,似可窥见修文西路上的宋朝遗风。 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的崛起,取代泉州刺桐港成为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港,漳州一下子就“阔”了起来,迅速跻身闽海大都会行列。明洪武元年(1368年)漳州成为府、道、公署所在地。 如今走在漳州老街,明清石牌坊、州府埕、老街骑楼风韵犹存,其中最夺目的是跨街而立的四座明清牌坊。在香港路北端双门顶有“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听牌坊名就知道漳州出了部长级的人物,一个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探花郎、官至礼部尚书的林士章;一个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宋时的好学之风,终于在明朝结出硕果。 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都是清康熙年间奉旨建造的,分别表彰立下赫赫战功的漳州籍将领蓝理和许凤,这两人在统一台湾的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尤其是蓝理,曾在澎湖拖肠血战,把施琅将军救出重围。战后,康熙曾让他解衣而亲抚其疤,并御书“勇壮简易”、“所向无前”两匾赐之。 这四座牌坊均为3间5楼12柱,石仿木结构,以青白石相间建造。古牌坊上的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在“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上,各有5处镂雕洋人形象,足见清初外国商人于漳州往来已司空见惯。 虽然闽南金三角的经济发展如同海浪一样此起彼伏,先是泉州的刺桐港繁华似锦,接着漳州的月港风光无限,后来国际货轮都舟楫云集于厦门港了。在厦门海湾的潮起潮落中,有九龙江水的脉动,那是漳州自唐以来都在奔腾的生命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