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挖掘热是不正常现象(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15:27 扬子晚报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遗址是基本建设中最容易侵蚀的领域;古墓葬是盗墓分子最喜欢光顾的场所,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作为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墓葬往往体现了古代人们生活的居住场所、劳动场所和死后的安葬场所。它是不可移动的,反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物个体的技术和艺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社会关系。譬如江南吴国众多的城址,它的建筑形态及其内部布局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反映了当时南方的社会结构。而城址如果不整体地看,则往往只是零星的遗迹,并无现代人们认为的较高价值的文物个体。再如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结构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发展,它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墓葬上。在建筑上,父系社会的居住区体现的是分间的趋向,母系社会则表现为公共活动的大空间。在墓葬葬式上,母系社会体现的是丛葬坑制度,而父系社会则体现了以男子为中心的葬式。而这些遗迹现象的表现,都体现在大遗址和古墓葬上。

  盗墓活动后果极为严重

  由于大遗址自身异常脆弱,盗墓活动严重破坏了更具意义的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变成了少量的可移动文物。要了解文物个体的相互关系,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通过考古学科的基础理论——类型学、地层学,学者们可以将大遗址古墓葬给我们反映的过去的社会,通过考古发掘报告的形式,保存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之中。而个体的盗葬者他们往往关注的只是只具经济价值的个体文物,他们实际所体现的价值远远地少于大遗址古墓葬反映的社会价值。

  大遗址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也是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但是,千百年来人为与自然力的破坏使许多大遗址处于毁灭的边缘。当前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都使本已异常脆弱的大遗址面临致命的冲击。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