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把粽子再一次投进江里(图)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4:23  新浪美食

  新浪网特约撰稿人:杨泊舟

  端午本是一个忧伤的节,怀念屈原,想象屈原的样子,一身傲骨,一脸凄凉,英雄末路,心死了,天下再大,也没了容身处。可惜忧伤这种情绪太伤神,不能持久,即使清明节,作古的亲人隔了三代,便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何况端午,屈原再壮烈,终究已去两千年。所以,后世的端午,索性就化悲伤为力量,一代代变得豪壮起来。

  


谁来把粽子投进江里

  这该是楚人最值得骄傲的一个节,楚地人才辈出,纷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铁腕。莫看屈原一介文人,他震烁古今的楚人铁腕都显露在一曲《离骚》。按如今的行政划分,楚人已经变成湖南人和湖北人。湖北人被人说成九头鸟,至于九头鸟到底是什么神物,谁也说不清,总之有九个头,起码不是随随便便的凡品就是了。当年楚国的都城正在湖北荆州,湖北人算是正宗楚人。而屈原投江相传在湖南汨罗江,西楚的霸气都挂在长沙岳麓书院门口,那有一张古匾,不可一世的四字自评“唯楚有才”,写给天下人看,一挂就是千年。

  不管楚人自己作什么想,天下人心里的端午,还是少有想起楚国,多想起汨罗江。我也是湖南人,小时候虽只限于在沅江上行走,没去过汨罗江,但边吃粽子,边听祖父讲故事,我也能想像那一江水,尤其想那江里的鱼一定很肥。这是受了父亲影响,酷爱钓鱼的他,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要耽搁了一天钓鱼,但他端午却一定不钓,说端午节一到,河里的鱼都被粽子喂饱了,再好的饵也不吃,钓也是白钓。

  粽子这种食物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投入汨罗江,除了精神意义高尚之外,确实有些物质意义上的浪费。不过,我倒是从来没见人把辛辛苦苦包好煮好的粽子投入水,想那就算有人投了,屈原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糯米还不太好消化,多吃不宜,所以投的再多,也是随波逐流,入了鱼肚。后世的人怕是深知这个道理,于是端午一到,干脆直接投入自己的胃,胃液消化时,脑部血液循环减慢,一声懒洋洋的呵欠打起来,脑海里就正好漂出一派汨罗江水的影子,洋溢一阵阵怀旧的粽子香,一个节也就过得似模似样了。

  南朝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不过,据闻一多考证,早在屈原投汨罗江之前,吴越一带百姓就有了端午节传统。江浙古人在江上赛舟,把当时称为“角黍”的粽子投到水中,并非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取悦水中之龙,期盼今年风调雨顺。

  不管这种考证是否可靠,总之把糯米用粽叶包起来,肯定比直接扔饭团子到水里更可靠。包好煮熟之后,不管给的是屈原,还是老龙王,起码都显得恭敬,否则入水即散,神灵无处下口。从技术角度看,粽子的做法也确实没有太高的原创力挑战,几片大叶子,卷成卷儿,把米放进去包成角状就行。所以,仅就这种食品制作而言,我觉得自从古人懂得种粮食,粽子就该产生了。十万年前,部落围火烹食,入手入口为了方便,用树叶包裹,这做法你能说它不是粽子的原型吗?后来,丢下石器,走入农耕正轨,人们是把粽子投给龙王,还是投给屈原,那就要看时代需求了。

  畏惧荒年天灾就给龙王,盼望子弟忠君爱国,就投给屈原,反正粽子是现成的,拿去投就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