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巍巍碉楼 一种宝贵的民族资源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0:10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雨中人2005欢迎 网友投稿

  住碉楼的人

  沿四川的岷江溯流而上,在群山和密林的怀抱之中,经常可以看到直指云霄的碉楼,那是羌族人们几千年来居住的家。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新的民族。它之所以古老,是因为在三千年前的“武王伐纣”时,“羌”便是协助武王的“庸、蜀、羌、蟊、微、卢、彭、濮”八族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支。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它却是一个新的民族。因为当今“羌族”的历史,包括“羌族”这个称号,都在近数十年来才在建立起来的。即使对于大部分的当今羌民来说,在1949之前或甚至十几年前,他们自己也没听过“羌族”这名词。

  巍巍碉楼何处来

  几千年来,羌民在西部广阔的土地上不断迁徙,他们的脚步几乎踏遍了西部的每一寸山水,最后他们选择四川的岷江上游定居了下来。现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其余散居在该州的汶川、理、黑水、松潘等县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等县。只要在这些羌民聚居的地方走走,你就可以看到那些极少的还保存下来的巍巍碉楼,那是羌民族的象征。

  碉楼起源于何时,难以定论。有史可考最早记载碉楼的是《后汉书》,“冉駹夷者武帝所开,……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为邛笼”。邛笼是羌语,就是碉楼的意思。那么在那么遥远的年代,羌民的祖先就修建了这种坚固的堡垒,是何原因呢?

  《小方壶斋与舆地丛抄陇闻载》上有“《九州记》云,邛州沈黎县即武侯征羌之路,每十里做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令夷人效之,所居悉已石为楼,此碉楼之始”。这种说法虽然不可信,但是碉楼是长期战争的产物却是无庸置疑的。羌民“俗尚武,好复仇,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患”,因此碉楼一般位于便于防守之地,平时防范仇家,一旦战争爆发,便可以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堡垒。在碉楼最上部为晒房,四面开旷,可以远望,战时即可居高临下射杀敌人。有钱的羌民甚至在四角建起高碉,石片为壁,木为楼梯上下,高到十余丈,每层均有炮眼,便于观察敌人并可用来发射弓箭和枪弹,外观极其雄壮。

  清朝乾隆年间曾先后两次征讨大小金川,当时就收到了碉楼里的藏人和羌人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后来特意在北京模仿羌族碉楼建立拷贝,让士兵练习“扑碉”技术,才终于攻而克之,并最终打下金川。碉楼的防卫作用和其坚固性由此可见一斑。

  由现在碉楼的衰落也能看出当初碉楼的产生也是社会生活不稳定,战乱频仍的结果。现在羌族人们居住在城镇的已经完全汉化,而住在山间的一般都住二到三层的民居,底层养畜,中层住人,上层储粮。碉楼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受到旅游者、建筑研究者等不同人群的喜欢。

  走近碉楼细细看

  羌民碉楼的形状一般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上大下小。里面按楼层划分,最多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四十多米。建筑材料为黄泥和石块,碉楼修建之前没有任何的设计和图纸,修建中也不吊垂线,全凭工匠的经验和眼力,信手砌成。而就这样的条件下,碉楼却得以保存百年以上,与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动不动就倒塌相比,委实让人敬佩羌民的建筑技术。

  碉楼外开小门,一到夜里就关闭,里面构造复杂,层与层之间以木梯相连,如同佛塔,初进者很难找到目标,所以即使敌人躲过明枪,进入内部,也难逃主人的暗箭。而羌民也形成了一到夜晚就呆在自家的碉楼里,不再出来活动的习惯。

  底层作为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之所,这与许多地方的干栏式建筑是非常相象的。而堂屋一般位于中间的楼层,砌火塘以取暖。火塘一般为立三块石头用来支锅,被称为“锅庄”,羌族人们传统的民族歌舞“跳锅庄”,围着篝火堆边歌边舞,就是缘于此。在堂屋的两端便是主人家的卧室。碉楼上层一般用作存粮或者是贵客的卧室。

  在碉楼的顶部供奉神龛,其后部四角或一角常有一乱石垒成之小塔,顶上放一卵形白石,俗称鸡公石,意为白石神,每逢年节供祭祀。这就是羌族的“白石崇拜”。据说在远古时候,羌人曾有一次大迁徙,其中一支来到岷江上游时,遇到了一支“戈基人”。“戈基人”身强力壮,羌人与之作战,屡战屡败,准备弃地远迁,幸而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才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终于战胜了“戈基人”。此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这段传说,实际说明了羌人历史上迁徙的一段真实历史,也证明了羌民的祖先为了留在岷江上游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现存的羌族碉楼中,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寨中目前仅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联合国教科文官员参观之后,大加赞扬,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申报的准备工作。

  悠悠羌笛 绵绵咂酒

  除了那古朴神秘的碉楼,羌笛和咂酒是另外最能体现羌人特色了。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诗,使羌笛蒙上了浓浓的诗意。而东汉马融的《长笛赋》言:“近世双笛从羌起”,更说明了笛子是由羌族最早发明的。

  流传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羌笛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多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其声哀怨婉转,悠扬抒情,闻之让人神伤,黯然销魂。

  咂酒可不是一种酒,而是一种饮酒的习俗。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这种习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但是羌族的咂酒更富特色。因为羌族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的咂酒自然也是最古老的咂酒了。

  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或每人一根吸管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喝多喝少,自己量力尽兴,绝无逼饮强灌之举。边饮边加清水,直到味淡。咂酒是种低度的醪糟酒。饮时先由在场的最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

  现在一般羌民家里都有咂酒,随时款待上门的客人,而传统规矩则一般都不再坚持了,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西藏雪域之约 踏上梦想的征程 2003/12/08 10:16:49
拉萨的街头 刻下带着思念的烙印 2003/12/08 11:42:28
亳州古城 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2003/12/08 15:16:45
追忆深秋 回味那旅程中的风景 2003/12/08 10:12:43
夜宿诗仙堂 聆听着传奇的故事 2003/12/08 10:05:57
雾都重庆 一座腊梅气质的城市 2003/12/05 09:45:45
乐亭菩提岛 享受海浪的抚弄 2003/12/05 10:26:49
浮光掠影甘南 体会信仰的美丽 2003/12/05 10:19:00
桂林游记 流在心里的漓江水 2003/12/05 09:52:59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