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锦绣南京 E彩纷呈 > 正文

南京美味小吃一网打尽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1月28日10:18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涵潭

  “盐水”和“烧的”

  很多人去南京,回来之后都说中山陵怎么怎么雄伟,再么就是南京的板鸭怎么怎么有名,其实那种意义上的板鸭只是限于装在真空袋里,用来给大江南北的游人在行色匆匆之余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罢了。

  我觉得,南京最好吃的鸭子不是板鸭,而是那些隐没在大街小巷中现做现烤的盐水鸭和烧鸭。

  南京人吃鸭确是一绝,记得小时候,无论谁家来了客人,主人都要拿着钵子去“斩盆鸭子吃”,当然,少不得要问问客人是要“盐水”还是“烧的”,接着就去附近比较有名的一家鸭店门口排队。这些鸭店几乎都是私营的作坊,店面都不大,店家只需在家门前市口好的地方支个透明的玻璃柜,旁边靠上个大砧板,再在砧板周围圈上半圈铁皮作围挡,就可以开始做现钞三六九的买卖了。玻璃柜里鸭子往往一分为二,一半烧的,一半盐水。

  所谓盐水就是将生鸭褪毛洗净,放在专制的咸卤里煮,煮熟后捞出晾干现卖,此鸭之皮宛如白脂,卤汁入味鸭肉,一嚼之下,肉嫩鲜滑、口舌生香。烧鸭即是把生鸭褪毛洗净后浸在酱卤里,捞出后用一种类似于烘山芋的梭型炉子炭烤,火候到时取出。此鸭一定要趁热吃,虽说看上去和北京烤鸭相似,但其不片皮,也不用来裹饼,只需将店家自制的烧鸭卤慢慢浇在砧好的烧鸭上,做得好的烧鸭应是鸭身遍体呈酱红色,由于烘烤时经过鸭脂的浸润,通体油亮,用筷子在鸭皮上轻轻一拨,脆而不硬,皱而不僵,只须用牙齿轻轻一磕,鲜甜的卤汁瞬时就溢满口中,肉卤同嚼,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在南京,几乎每一个住宅区都有挂得上号的这种鸭子店,不是夫妻店,就是父子兵,甚至是祖孙相传。一般两人操持生意,一个管称管卖,一个管砧鸭子浇卤。制鸭的程序固然相同,但因为配料和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百家鸭就有百家味,奥秘自是出在用料的配方上,特别是一些老名号,虽然是私营,虽然店面简陋,那些配方却都是不传之秘,有的店家甚至还保有着传儿不传女的习惯。这些店的店名取得也挺有意思,有家主人姓孔,就叫“老孔家鸭子”;有个人的小名叫“巴子”,他就是“巴子家鸭子”的掌柜。所以,在南京,真正的南京人要吃鸭子很少上国营卤菜店,只要看看周围哪家鸭店门口队排得最长,不用说,赶紧排在后面就对了,生意好时,四五十分钟都是常事,味道嘛自是不用问,要不那些成天忙进忙出的姑婆媳妇们花那功夫排队?

  小煮面

  第一次在上海吃面,吃的是老字号五芳斋的大排浇头面。放各色浇头的盆盆罐罐要齐齐放成一排,盛面的大师傅就像组装零件一样,先放面汤,再捞面,最后在一排浇头中找出你要的那种用小碟子装好。然后放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大碗一个小碟:大碗里装着清汤面,小碟里就是一块做好的酱大排,看看周围的人,动作无不整齐划一:将浇头倒入面中–搅拌–大口吃面。我依着上述步骤照葫芦画瓢,吃完之后才发觉对南京的小煮面是那样地怀念。

  南京的面大多都是小煮面。记得夫子庙建康路口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煮面店,招牌就是皮肚、三鲜、叉烧面。那里吃面用的都是蓝花口边的海碗,再把面条和皮肚、香肠、青菜、香菇各色配料放进去,加高汤后煮熟捞出装碗。吃面时感觉面和配料仿若已是一体,面汤不是清水,而是混合着面香菜香肉香的乳白色鲜汤,若是再加些切成薄片的叉烧,吃一口面,夹些碧青的菜,喝口汤,再慢慢嚼着叉烧,看着周围熙攘的人群,不管狼吞虎咽或是细嚼慢咽都没人来催你,常常自己边吃边发呆,总觉得四五块钱很是经用嘛!

  也曾在报纸上看到食客们对上海的浇头面的赞赏和好评,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吃浇头面,但在心底里,还是很想念小煮面,那个香和鲜,一辈子都不会忘。

  凉粉

  凉粉应该原产于四川,《红岩》里双枪老太婆要去救江姐那会儿,在江边小店里点的就是重辣的凉皮。凉皮和凉粉想来都应该是由豌豆做的吧,只不过一个像方方正正的薄片,另一个就像长长细细的面条。凉粉在南京早已是遍地开花,热闹的巷口三五步就有一个摊头。三轮车经过改装铺上了一层厚板权当桌子,旁边再围上几张长条凳,板上面支个半开的玻璃橱,上面一格放油盐酱醋,下面一格用细纱布铺底,纱布上面就是一个圆锥型白色胶冻似的凉粉墩。

  卖凉粉的老板们刮起凉粉来个个都是手脚奇快,凉粉刮子是一个镂空的椭圆型模子,一面全是一个个的小孔,只需将这面在凉粉墩上轻轻转一圈,白白的细长凉粉就从这些小孔里冒了出来,轻轻一反手往碗里一放,三转两转就有了满满一碗。然后放拌料:三小勺酱汤和麻油、两小勺切成细丁的榨菜和腌萝卜、蒜泥、切成细丝的海带,考究的还放些小虾皮。吃的人只需用手里的筷子迅速地把凉粉和拌料搅匀,不一会儿,白色的凉粉就成了淡淡的酱色,一口下去,凉粉是晶凉劲道的,榨菜和腌萝卜还有丝微微的甜味,再嚼一下,海带和蒜泥的味道也出来了,再然后,分分钟就把碗里的凉粉风卷残云了。

  鸭血汤

  也许是受了吃鸭的影响,南京的许多小吃都和鸭扯得上关系,这在全国怕也是独此一处,鸭血汤就是其中之一。

  卖凉粉的老板们就常常兼卖鸭血汤。将整块的鸭血放在大锅清水里煮,烧开后换水,将熟鸭血切成小块再用小火煨。吃时连汤一并捞起,在碗中放盐和味精少许,加些煮熟切好的鸭肠和榨菜,此时的鸭血呈暗咖啡色,极像糯米块,汤色纯清,一口咬下去鸭血是软软的,鸭肠却是脆脆的,二者在一起倒是相得益彰,外加榨菜提鲜,所以光顾的人剧多。

  上一次吃鸭血汤好像还是十一二岁的年纪,后来大了,看到《圣经》里的“创世纪”中的上帝说:人若吃了谁的血,谁必将吃人的血。心中骇然,于是不再吃鸭血汤。不过还是要在此为鸭血汤正名一下:此汤虽然名字不太好听,不过吃时完全不会将此和那些血淋淋的场面联系在一起,因为美味,怕是早已不会去想那么多了吧!

  油豆腐粉丝汤

  好像十年前,南京夫子庙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

美食节,参展的各家美食在秦淮河两岸一溜排开,虽然那时秦淮河治理得并不太好,夜晚中的景色也不如现在那般炫目,不过还是记得当时有一家卖油豆腐粉丝汤的摊位前长队如龙,后来这家个体小店打败了夫子庙诸多老字号的国营大店得了奖,得奖的
招牌菜
就是那家的鸡汁油豆腐粉丝汤。

  那时还小,排了好久的队才看见这家摊位边放了口硕大的铁锅,下面支着一个硕大的炉子。母亲拉着我的手叫我耐心地等,并警告说若不听话就放我进那口大锅,我看着那口热气腾腾的锅连忙闭嘴,不敢再胡说乱动。好不容易走进,才发现锅里一半是浓浓的汤,里面翻滚着的是黄澄澄的油豆腐,另一半严严实实地堆满了火腿片、香肠片、肉片、青菜、豆芽……最令我瞠目的是最上面放的竟然是一只烧熟的整鸡,用根细小筷子支住了头,正端坐在“菜堆”之上。

  其实那另一半堆得严严实实的锅只是噱头罢了,重头戏还是在不时翻滚的这一边,老板大概用的是骨头和鸡汤做得高汤煮熟油豆腐,盛碗时再加入用高汤煮的豆芽和粉丝,油豆腐不复干硬,而是饱汁嫩滑的,一尝之下自然是爽口鲜香。

  十年前这一碗油豆腐粉丝汤要卖两块钱,也算是当时的天价了。现在去南京,只要是卖油豆腐粉丝汤的地方,大多都有一只“脱光衣服”的整鸡被筷子硬支着头在那里撑世面。那家得了奖的老板许是发了财转做别的买卖了,不明白是不是心理作用,总之后来再也没尝过那么好吃的油豆腐粉丝汤。

  旺鸡蛋

  在南京常看见某些个地方有圈煤炉留下的黑圈圈,旁边还有些残留的蛋壳、鸡毛、骨头,不用说,一定是卖旺鸡蛋的地方,如果想吃,明天请赶早就对了。

  旺鸡蛋其实是把尚在孵化期的鸡蛋拿来煮熟,通常是一些老婆婆在菜场和农贸市场支起两个小煤炉,炉子上支两个脸盆大小的锅,里面飘浮着一个个冒着香气热腾腾的蛋,乍一看和普通的熟鸡蛋没什么两样。老婆婆在炉子周围放几个小圆凳,不一会儿,就会有人围上来,熟门熟路的会径自往凳上一坐,下手在锅里挑几蛋出来摇摇,吃旺鸡蛋的行家只要一听摇时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是全蛋,全鸡亦或是半鸡半蛋。挑拣好之后,老婆婆会递过来一个碟子,里面放点盐,吃的人就开始剥蛋,如果是全鸡,立刻就会有水从蛋壳里冒出来,那时的鸡小得就像缩小N倍的显微动物,毛和皮都软软的,轻轻拉下毛,蘸着盐吃,极香;如果是半鸡半蛋,就是说鸡只孵了一半,所以一部分是鸡,一部分就是蛋,即便是全蛋,它的颜色也不会像平日里的白煮蛋一样,旺鸡蛋的蛋白和蛋黄都是一样的黄色,硬硬的,很有咬劲。

  对于旺鸡蛋,喜欢的人是天天也吃不厌,不喜欢的人是一想到就头皮发麻,所以对于初学乍练者,摆摊的老婆婆会亲自帮着挑拣,问清楚想吃全鸡、全蛋还是半鸡半蛋,一般来说,一抓一个准。吃完后结帐时,老婆婆会变戏法似地从身边的篮子里取出一个装清水的大可乐瓶,从盖子上的小孔里倒出些水给你洗手。洗完手再从纸巾圈上拉一截擦干净嘴和手,拍拍手神泰自若地准备明天再来。经常会看到一些漂亮文静的小姐们围着炉子上的锅,全神贯注地练习烫锅抓蛋摇蛋的绝技,宛如

武侠小说中铁沙掌在热炒锅里的初步练习。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锦绣南京 E彩纷呈专题
 相关链接
食神眼:新疆美食在锡伯 (2002/11/27 10:45)
食神眼:杭州美食地图 (2002/11/27 10:05)
食神眼:去渔阳吃实惠的“扒” (2002/11/26 10:50)
食神论吃:你会吃羊肉泡馍吗? (2002/11/26 10:28)
食神眼:上海烤肉大盘点 (2002/11/26 09:59)
食神眼:一抹淡香话“无名” (2002/11/25 09:35)
食神论吃:美味禁得住“烤”验 (2002/11/21 10:45)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