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支援湖北第十一批医疗队(下称“十一队”)里,提起骆达,党支部书记、领队佟小光这样描述:“这小伙子,身板结实,人也实诚,脑子灵活,好像就没有他搞不定的事。十一队多亏有他这个‘军需官’,不然好些事要抓瞎。”

  骆达是天津市卫健委派驻十一队的联络员、物资组组长,主管全队的物资供给,是个操劳的角色,别人可以休息,骆达总没空闲,一百七十多号人的一日三餐、防护品日用品消耗、上下班车辆调度,担子都压在了他身上,熬夜连轴转是家常便饭。佟小光笑称骆达:“像只骆驼,特别能扛!”

  让队员有家的感觉

  骆达今年38岁,本是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没干过嘛力气活儿。2月19日零时刚过,一通电话打破宁静:“你准备去武汉,明天出发。”次日下午,他随队出发,开始了抗疫的征程。

  到达武汉后,首先面临的是住宿问题。2月下旬的武汉,云集了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能征用的酒店都已住满。武汉方面给天津十一队预留的酒店,不能同时容纳172名队员。无奈之下,骆达连夜与接待方协商,把队员们分配到两个驻地。然而,有家快捷酒店,因为长期未营业,服务员已经走了大半。当晚,酒店里没有热水,空调也没法打开,大冷天的,队员们冻病了咋行!骆达赶紧拉着接待人员满城搜寻,直到凌晨3时多,总算找到一家稍微合适的住处,把队员们安顿下来。接待人员很内疚,骆达一笑而过:“非常时期,我们理解你们的难处。咱是来支援的,不是添麻烦的。”后来,一名接待人员对记者描述他当时的心情:“那个晚上,真叫我晓得了天津人的爽快。从此,我与骆达成了梗朋友(编辑注:铁哥们儿)。”

  十一队分驻两地,相距20分钟车程,这给后勤保障人员增添了负担。骆达借鉴快递公司的做法,把队部酒店做物流中心,两个酒店各指定一名分发员,所在酒店每个楼层再指定一名收发员。而骆达既是物资总调度,也是快递小哥。群里常见@骆达的喊话:“矿泉水没了。”“口罩只剩几只了哈。”“小号防护服用完了哈。”“烘干机不灵了。”骆达都得立即补给到位。他说:“队员们进‘红区’,比我危险,比我更累,我得让他们在这里有家的感觉。”记者在武汉采访过多支医疗队,发现同样是吃盒饭、同样的伙食标准,十一队的盒饭总是菜品丰盛、荤素搭配,还常变花样。骆达解释:“也没嘛诀窍,就是每天过问得细一些,跟厨师商量着办呗。”

  事事操心的“万事达”

  让骆达操心的还有接送医护人员的班车调度。十一队值守中南医院重症病区,班次频密,医生一个班8个小时,护士一个班4个小时,又因两个驻地离医院十多公里,班车的安排颇费脑筋。有一天晚上,由于沟通不畅,有2名队员下夜班后没有赶上班车,电话打到骆达这里,他赶紧调车去接。这事让他心里过意不去,从此,夜班几人?嘛时间出院门?几点上的车?他都要过问,直到司机回到酒店报了平安,他才放心地去休息。

  进入3月后,战“疫”前线医疗物资供应的紧张局面大大缓解,骆达仍精打细算。当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时,留下的队伍都盯着撤离队伍没用完的物资,骆达早早就电话预约了几个队的存货。3月16日夜,他带人到几个省市的医疗队驻地,运回一大车物资。骆达打开手机上的图片,笑着说:“您瞧,有防护服、口罩,还有牛奶、火腿肠,囤了这么久,他们也不能带走,省得从天津往这里运,尽量不给后方添麻烦。”

  骆达对物资的管理非常严,要求各收发员预约报单,日报日结。如有特殊情况,随报随送。“打仗打的是后勤供应,保障有力才能打胜仗。你说是不是!”骆达成了队员们眼里的“小骆驼、万事达”。十一队医疗组组长张国斌赞他:“人如其名,负重骆驼,使命必达。你得替我们夸夸他。”

  如今,骆达所在的十一队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任务,于19日下午平安回到天津。行前,骆达按后方指示,连夜将剩余物资全部捐给了当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