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哀牢山间 哈尼人神奇古老指纹(组图)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10:27  金羊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红河谷哀牢山间

  图文/许志伟

  在经过了一整夜的积累之后,昼夜的温差使得哀牢山山谷的丛林获得了充沛的水气。这里是庞大的横断山脉的余脉,在日出之前,淡蓝色的雾霭将包括奔腾的红河在内的一切渲染成一片迷离。对于“天无三日晴”的滇东南山谷来说,这里几乎每天都要下点儿什么,也无论时间和地点。雨终于停了,山里的

  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细雨绵绵,现在已然云开雾散。虽然太阳还被挡在山的后头,雾气却早被山风吹得无影无踪。原本笼罩在雾霭下的梯田终于露出了真容。层层叠叠的梯田是线条和色块的完美组合,站在高处望去,宛如一幅幅抽象的风景画。这些美丽的曲线,是哈尼人按在大山上的“指纹”。

  一个古老的流浪部落勒住了马匹的缰绳

  家,对于每年来此感叹梯田壮美的观光者来说,也许依然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从最高海拔3074.5米的西隆山到仅有76.4米海拔的红河河谷,如刀削般的山地以及炎热潮湿,瘴疠横行的河谷,看上去确实不宜人居。事实上,早在公元三四世纪,一个古老的流浪部落,在哀牢山前勒住了马匹的缰绳。他们决定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固定居所,而不是简易帐篷,一个游牧部族于是开始了播种和收获。他们在这里农耕、纺织、相爱、生育、贸易……这里逐渐成为哈尼人的家园。

  作为那些古代策马奔驰于草原上的羌人的后代,如今的哈尼人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们用着近乎原始的短柄锄头,为雄伟的哀牢山刻上了优雅的指纹。这件作品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丝毫不逊色:70万亩令人匪夷所思的梯田,是哈尼人花费了十多个世纪完成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劳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虽然这可能是不经意的,但这些大山的指纹印证了人与自然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和谐。

  这个星球上绝无仅有的杰作

  红河河谷的水气升腾起来,哀牢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水气上升到半山腰后受高山寒流阻击,积成了气势磅礴的云海,云海夹带着充沛的水气为高山森林所吸纳,形成潺潺的溪水和山泉,数条银链般的干渠水沟,把山岭拦腰捆住;再在大沟之下开垦数百级乃至上千级梯田,大沟之水通过所筑的大大小小的千万条支渠水沟,分注各田,从而解决了稻作农耕的命脉———水源。由于大沟截留的山水四时不绝,故哈尼族的梯田可终年饱水,水经由层层叠叠的梯田徐徐下注,最后携带着大量富含养分的腐殖质流入河坝的江河水网,为河流中的生物提供养分,这是一个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系统。

  多依树的日出已然成为摄影师镜头中的宠儿,游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村子的精神上的宁静,当然,炊烟依然富有诗意,犬吠鸡鸣依然强调着本来就很地道的田园气息,然而满山的三脚架和山路上拥堵的各种旅行车还是让这里的清澄热闹的像个集市,观光客们在瑟瑟的寒风中守候着他们心目中的梯田胜景,而对此早已审美疲劳的哈尼人,依旧继续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日子打发得像流水一样平常。极目远眺,从山顶到山脚多达3000多级的梯田似乎是神的阶梯,不停地向着山和天的边际蔓延,庞大却不张扬,宏伟却也精致至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哈尼梯田达到了天、地、人最理想状态的结合,除了大自然,没有任何一位丹青高手敢以天地山川为画布,哈尼人却用他们的短柄锄头绘出了这个星球上绝无仅有的杰作。

  来解读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传承

  梯田是哈尼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时也起着保持坡地水土稳定的重要作用,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有利于耕作,提高作物产量。在《诗经·小雅·正月》中,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其中“阪田”指的就是山坡地上的田。它的出现早于写作该诗的西周幽王六年前后,即早于公元前776年,说明在约3000年前,在坡地有了“阪田”,它是梯田的雏形。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将梯田与区田、圃田、圩田、架田、柜田、涂田一起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正式载入史册。“梯田”一词在我国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在四川、湖南等地称为“土旁田”,广东北部和江西东部的农民称之为“排田”。在古代书籍上,“梯田”还有“雷鸣田”、“山田”和“岩田”等称谓。

  哈尼人对于自己的作品一直保持缄默,观光客眼中的风景,不过是他们每天所必须面对的生产资料,或许应该这样说,他们自己也是风景的一部分,他们早已将自己融合在了这片土地里,他们对自己守护着一个奇迹似乎并不知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历史,狭窄的田埂让一切重叠,足迹、汗水、文明、传统……应该感谢摄影术,哈尼梯田随着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传遍世界各地,每年的春天都有无数的摄影师像候鸟般地聚集到这里,来拍摄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梯田胜景,这样,除了哈尼人,梯田又多了属于它的守望者。

  哈尼人将生命融入了梯田,并让梯田缠绕着大山,缠绕着他们没有文字的历史和文明。哀牢山,被刻上了深深的指纹,让大山之外的人来解读和识别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传承。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