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一场被夸大的战役(图)(2)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0:15  精品购物指南

  然而随着曹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它的弱点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暴露,这就是补给线越来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战线上的漏洞亦越来越多。史料记载,赤壁曹军“士卒饥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指营军又饿又病。这完全可能,因为赤壁曹军是以丢掉辎重的代价去追击刘备的,没有后勤保障,没有接上牢固地补给线,加上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使曹军的战斗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相反,孙权军队以逸待劳,处于内线作战,靠近己方补给基地,补给线短,因而兵力密度大,冲击力强。

  曹军初战失利,曹操便很快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态势,他迅速调整,部署撤退工作,尽快摆脱被动局面。留屯江陵的曹仁部队虽然多次打退了占优势的周瑜军队的进攻,但曹操考虑到江陵远离己方补给基地,若要坚守江陵,就必须维持一条强有力的补给线。然而这条补给线却非常容易被周瑜军队切断,加上政治和外交的因素等等,所以曹操又退了一步,撤出曹仁部队,缩短防线,把江陵丢给了周瑜。对于这件事,阮目禹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中说得很明白:“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禅,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曹操集》)

  在三国时代,可靠的后勤保障和牢固的补给线,是关系到军队胜败与存亡的大问题。所以说曹军之退很大因素是因为自身补给的制约,而非是赤壁之败所故。

  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被夸大

  赤壁之战之所以被描绘成今日模样,正是由于很多史学家的错误理解,加上人们长期因袭司马光观点对赤壁之战的问题墨守成见。迄今为正的赤壁之战观,几乎无一不受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的影响。明代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也是循着司马光的思路,大力渲染赤壁之战。

  打开《资治通鉴》,阅读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就会发现:司马光在撰写时有意识地把不利于曹操的史籍记载,汇集起来,加以精心组织和巧妙编排。例如, 《资治通鉴》上写道:“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伍,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船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是这样:“……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具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具,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刘备真不愧为“天下枭雄”,临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还对相助的盟友半心半意,还在耍小动作。可是,司马光为了维护和不损害刘皇叔的“仁义”形象,断然删去了后面的文字。

  对于刘备犯错误的地方,司马光多加以掩饰。例如:在夷陵之战期间,蜀国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对这件事,《三国志》上有两条记载,出入很大。其一,《魏书·文帝纪》曰:“癸亥,孙权上书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其二,《魏书·刘晔传》曰:“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里,对蜀国出兵的多少,采用了“四万”之说,对蜀军被歼人数则采用了 “万人”之说。显然,这样的取合是袒护刘备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