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细雨中探访阎锡山台北隐居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0:26 国际在线

  

绵绵细雨中探访阎锡山台北隐居地(图)
位于山西的阎锡山故居

  在网上搜索“阎锡山故居”,所列网址大多都是位于山西河边村的阎家老宅,只有寥寥几条指向台北阳明山——终年77岁的阎锡山最后的居所。这也难怪,本报特约记者在近日的探访中,沿着山路对着门牌号一一找寻,都错过了阎锡山故居。再次电话联系,才在路边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栅栏门。

  老蒋逼他辞职 自建“窑洞”闭门著书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阎锡山生前的警卫张日明老先生,为我们打开了门。随着他在草木森森的院子里又走了几十米,大家才来到挂着“阎院长故居”的门前。斑驳青苔的石阶上,是五间绿顶的石房子,阎锡山就在这座他自建的“窑洞”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0年。

  1949年12月,以

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身份,阎锡山从成都乘飞机逃往台湾。不料,1950年3月,阎锡山被蒋介石劝退辞职,后搬到阳明山的菁山上来。因此,阎锡山在台湾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座“窑洞”中。此地原是日据时代一个尚未完工的农场,不通水电,更不通煤气、电话,不过阎锡山看后认为“愈静愈好”,搬来居住。有3年时间,他们靠蜡烛照明,引山泉饮用。阎锡山很少外出,整天闭门著书,直到1960年5月病逝于此。

  故居孙中山题“博爱” 墓前“中”字三米高

  如果看过山西阎家老宅的富丽堂皇,很难想象菁山阎氏故居之简陋寒伧。五间斗室,每间都不过十余平方米,间间相连,分卧室、起居室、会客室、警卫室等。故居年久失修,门楣上阎锡山当年的手书“种能洞”,已被风雨侵蚀得颜色尽失。门旁一石碑上记录着修建“种能洞”的来龙去脉(编者著:“种能”是阎锡山的宇宙观,即世界万物的根本是种子,种子功能无穷大)。

  进门的正厅曾是警卫室,现在是简单的灵堂。阎锡山的黑白遗照前是一张长桌,摆着灵牌、供品。更显眼的是长桌上两摞阎锡山的著作——当年阎锡山在这座“窑洞”中所写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国》以及一些言谈思想摘编。灵堂正中挂着孙中山题写的“博爱”,两壁有黄少谷题写的“日星河岳”、孔德成题写的“勋望长昭”、郝柏村题写的“耆德之勋”,以及阎锡山的旧照。

  “书,请随便拿。”张日明老先生客气地说。放在桌上的书基本都已受潮,里间的书房兼卧室,书架上也是一捆捆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国》。起居室里两张旧沙发仍在,地上也零乱地放着阎锡山的藏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所有书籍大多已经发霉。

  虽然下着雨,张老先生还是执意带我们来到了阎锡山的墓地。墓地在距离故居几百米的斜坡上,峰峦环抱,坐北向南,远眺台北,为阎锡山生前自己所选。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雕成一个3米多高的“中”字。圆形的墓丘饰以灰绿色的马赛克贴面,其间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个大字,“世界大同”的间隙处下方,又分别嵌有4个“中”字。据介绍,墓内中线也筑有“中”字,取意于阎锡山认为:处事、为人、为政,都要“发于仁,归于中”。

  阎锡山避居山中后,经常只和秘书、侍卫一起开开小组学习会,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但1960年阎去世时场面却非常隆重,蒋介石亲临致祭,题颁悼匾,同时还有1500多人的送葬队伍。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