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 我国的遗产(图)(2)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1:29 科技日报 |
2004年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产业的收入是8768亿,占GDP6.2%,遗产是旅游业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加起来贡献大概是80%,所以也导致了现在很多区域把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但是,如何既发展旅游业又妥善地保护遗产,这是我们还没有清醒认识到的问题。很多旅游地在黄金周期间不堪重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很多地方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战略,但是文化产业是什么?怎么发展?从全国来看还是缺乏思路,现在提出了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怎么更深入、多元操作,也是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保护的限制性来讲,跟遗产相关的许多人,大部分还处于温饱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状态,用马斯特的“诉求”讲是希望从遗产经营和利用方面解决生计。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遗产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当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应该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得到体现,怎么平衡这个问题要从遗产管理、经营方面着手。这两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边缘学说,叫遗产经济学。希望能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建立中国自己的遗产经济学,并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实践,从保护的概念、规划下进行具体的运作。 明确遗产普遍价值 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给我国的文物保护带来很大困难,这其中什么因素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 关键在于遗产公约里强调的:“普遍价值”四个字,只要普遍价值得到大家确认的遗产,到目前为止保护都很好。比如都江堰,这是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春节、中秋节,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普遍价值都得到了确认,所以就有很好的保护。 现在的困难就在于有些事情的普遍价值很难确定。现在要确定一种名目,比如哪些遗产需要保护?哪些不需要保护?要划一个范围,也在于是否具备条约所规定的。比如今天提到澄江的水,在座的大概都认为它具有普遍价值,不应该被污染。那周边的居民怎么认为呢?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开发、利用更有价值呢?所以普遍价值的确定是困难的事情,也是遗产保护的重大困难之一。 普遍价值得到确认之后就有保护的问题。保护的问题固然是理论问题,但更是实践的问题,是具体做法的问题。目前普遍的保护做法和方法是拯救一些看得到的、有形的东西,不要人为地改变它,就叫保护。比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我们不妨把这种保护叫硬保护——硬件保护。这个东西固然重要,但还不够,因为硬的器物,它里面凝结了活的东西,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加强对它的研究,至少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所以,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合在一起的,很难分开,保护应该是两者一起保护,要复原物质文化,具体说就是器物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才能够复活凝结在器物中的灵动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