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绝壁千年悬棺谜团难解(图) (2)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8:08 国际在线 |
也有可能葬着张献忠 皖西学院训诂学博士,民俗专家马启俊认为,“土葬悬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马博士从大别山区的民俗角度分析了悬棺存在的两种可能性,第一,大别山先秦时期有瓮葬的习俗,也叫屈肢葬,就是把快要死的人放在一个陶制的圆形大瓮内,给其少量食物,待人死后,封上瓮口就地为墓,从洞内泥棺呈圆形看有这种可能性,人们在该泥棺几公里外的山顶上发现了两个至今尚存的瓮,似乎可以印证这一推测;第二,墓葬可能是农民义军的首领,据《六安州志》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克六安后曾在距此不远的大裂谷屯兵隐藏,凭险而拒,义军领袖战死后,兵卒为防敌军掘坟焚尸,故选一险要处掩埋首领遗体。但无论是哪种可能,“土葬悬棺”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如果墓内有人,墓主人的身份一定很特殊。 从事皖西历史研究几十年的姚志中教授的推测,从原始部落的源流和兴替上,可以诠释“悬棺”的答案。姚教授说,以南北朝为下限,上溯几千年,皖西地区一直生活着廪君蛮和盘瓠蛮两个蛮族,他们都是蚩尤的后代,盘瓠蛮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而廪君蛮迁徙中与生活在长江三峡、云贵一代的僰人(又称巴人)逐渐融合,而僰人死后有悬棺葬的习俗,现今的长江三峡和云南昭通地区的金沙江一带都有僰人的悬棺。 悬棺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尸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尸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绝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处泥棺可以认为是悬棺,但为何只有这样一个个案,而且是泥葬,同时它又具备了如同长江三峡悬棺一样,古人如何将棺材放进去等同样的诸多谜团,所以,这种诠释也只能算是推测,不能最终定论。 岩石风化难这么规则 岩洞内的泥土会不会是岩石自然风化形成的呢,地质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可能。但专家同时认为,岩石风化的泥土一般杂乱无章,很难形成“土葬悬棺”这么规则的看似人为的痕迹。 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高级地质工程师徐海侠说,该队对发现泥棺的区域经过现场勘察发现,此处是侏罗纪时期沉积而成巨厚砾岩,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此处砾石之间交接松散,容易脱落,在方圆数十里范围内形成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山洞,但泥棺所在的悬崖只有一洞,且只有此处有泥棺现象,非常少见。 徐海侠说,虽然目前人力无法接近泥棺,但从拍摄的照片看,泥棺很规则,人为痕迹很明显,岩石风化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不否定“悬棺”的可能性。他们已将此处作为大别山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作为建议,写进有关评审材料。目前,大别山地质公园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的批准,六安市明年5月1日将正式开园,泥棺的诸多谜底尚待揭开。 六安市文物局综合科科长万永林认为,大别山区此前未见“悬棺”现象,此处“土葬悬棺”棺体下一个圆形的土基符合悬棺的特点,但从墓葬的角度看,我国已发现的悬棺所在的岩洞一般没有这么大。根据有关规定,该市文物部门目前不会进行发掘。 作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该区旅游局局长邵有常昨日表示,该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已将洪山寨地区纳入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规划已通过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的评审,而泥棺之谜就是重要景点之一。此处作为原生态旅游保护区,已实行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和采矿,不人为破坏一草一木。目前,通往该地区的道路正在修建,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后,千年泥棺势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该区在规划中对泥棺不做任何人为破坏,保持其原有面貌供游人远眺。 住在山脚下的周长平介绍,听他上辈人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余部洪氏三兄弟曾在此建寨,在“土葬悬棺”的不远的一处山峰上,还有寨门的地基,青砖排列有序,山上的喽认为“土葬悬棺”的岩洞里有财宝,曾经有人从岩顶放绳子进去过,但所有进去的人出来后,都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土葬悬棺”的传说依然是那么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