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 老北京最龙蛇混杂之地(图)(4)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1:19 北京科技报 |
民国初年,一个个以荆条抹灰做墙,上有罩棚的简易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最多时有20家。马路东有歌舞台、燕舞台、乐舞台,马路西有吉祥、振仙、升平、魁华等一字排开。不乏一些名艺人来这里演唱,票价便宜,平民愿看,贫苦艺人也能赖以生存。 这些戏棚后来大都被火焚毁,后期又兴建了万盛轩、天乐、小桃园、德盛轩、丹桂、小小等戏院,著名演员荀慧生、雪艳琴、李桂云、宋遇春、张宝华、新凤霞、赵丽蓉年轻时都在这些剧场演出过。 天桥文化再次振兴,体现着民族艺术的真正生命力老天桥蒙人骗人甚至害人的买卖也屡见不鲜,鱼龙混杂,泥沙互见。解放后,人民政府枪毙了天桥的恶霸,取缔了肮脏的行业,天桥曾一度欢歌笑语,极为繁荣,可惜1956年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管理手段管理文化市场,让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硬走合作化道路,捏合在一起,逐渐失去特色。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仅存的跤场、几个书茶馆都被横扫出几辈人卖艺和求生的宝地。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因现代化北京的飞速发展,再恢复老天桥的娱乐市场已不可能,但是,这里保留了一个“天桥乐茶馆”,一些老天桥绝技得以在此表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最近,在此演出的平民相声艺术家郭德纲一炮走红,并红遍全国,由此带动京城数家低票价、高水平的相声俱乐部也人满为患,其中很多观众都是小资白领或者“80后”的大学生,说明京城百姓不仅需要几百元甚至千元高价的豪华大制作,更需要物美价廉的平民艺术,因为真正花钱看玩意的正是这些普通老百姓。民族艺术真正的土壤,永远在民间。 主讲人:张永和 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策划、撰稿,中央电视台《综艺快报》艺术顾问,《新剧本》杂志社正处级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