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 漫漫朝圣路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19 青海旅游局 |
也许高原反应,彻夜难眠。上午7时30分,我在半梦半醒中被剌耳的电话铃声惊醒,头昏昏的。打开窗户,缕缕的寒风钻了进来,毕竟是西北,冷得早。我下意识地披上了羽绒服。 我们乘坐的依维柯旅行车离开西宁沿着光滑平坦的青藏柏油公路向西藏进发,青藏公路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四周的荒原和山脉都是灰灰的,道路两傍是一棵棵挺拔的杨树,金黄色的杨树叶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约一小时我们来到青海著名的塔尔寺。寺内难得见一片垃圾,这里佛塔林立,佛殿众多,古树丛林,幽静壮观。寺院也许太大,所见的喇嘛、游客不多,显得有些空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它是用酥油作原料,由寺里的艺僧在零下10度配上各色颜料塑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的藏族民间油塑艺术。 下午1时多,我们来到青海湖畔。 上小学时就知道我国青海有一个著名的青海湖,今天终于站在青海湖边了,心情格外兴奋,仿佛回到童年的遐想。 湖畔是一片片褐黄色的草甸,碧蓝的湖水顺着蜿蜒的雪峰一望无际,象一面平整的巨大翡翠,仰卧在灿烂的阳光下;湖边波涛汹涌,一排排浪涛不断拍击岸边,浪花飞溅,发出阵阵涛声,在日光的照射下,泛起一条条白色的银光。 我国古代的羌族、吐谷浑族、藏族、汉族和蒙古族,先后在青海湖地区居住过。但现在吐谷浑族的族名已没有人提了,羌族也迁徒走了。 古时候,青海湖是荒凉边塞之地。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恐怕是对当时青海湖边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 青海湖盛产一种特有的湟鱼。但近几十年来连年捕捞,鱼类资源遭到破坏。现在当地有关部门已采取必要的保持措施。 旅行车在青藏公路奔驰着。西藏歌手亚东演唱的歌曲《青藏高原》和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时常回荡在车厢,无际的草原和成群的绵羊、耗牛不时映入眼帘。优美的歌曲和迷人的风光让我们兴奋不已。望着草原上悠闲自在的耗牛,一位女团友羡慕的说:“真想变成一头耗牛永远生活在与世无争的高原!” 路上时时遇到一些藏民走一步磕一个五体伏地的长头向前行进着。他们也许是到拉萨朝圣吧?我们为藏民的虔诚所感动。 经过一个朝圣的喇嘛旁边,我们让车停下,向喇嘛招手:“扎西德勒!”。从地上爬起来的喇嘛是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两个手掌套着磨损了的木板,身上的红色僧衣沾满灰尘,汗珠挂满轮廓分明的脸上,尤其是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刚毅的咀唇让人难忘。几位靓妹急忙掏出矿泉水、巧克力送给喇嘛。喇嘛点头:“扎西德勒!”后将食品塞进怀里又一磕一伏的行进。我们都说这个喇嘛长得英俊,几位靓妹更是赞不绝口。导游说与这些磕长头朝圣的人同行的还有他们的亲人,他们一定会带着行李、食物在前面等着。宗教的力量真是伟大。 不一会,我们开始翻越日月山。日月山海拔3850米,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这里群山连绵。在日月山口可见不远处的山峰有两座小亭,那是日亭和月亭。据说是当年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下了日月山口,导游指着一条向西流的小河:“这是倒淌河,是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日月山,怀念中原亲人时洒下的泪水变成的。”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茶卡盐湖。只见日月争辉,月亮高高的悬挂在雪山似的盐堆上;红肜肜的太阳给雪原似的万里盐湖洒下了一层圣洁而朦胧的薄雾一般的红光。我们踏在似雪的盐湖上欣赏着夕阳下的美景,忘却了严寒和高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