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行高海拔去不了西藏去灵山(图)(2) |
---|
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4:20 新京报 |
![]() 倒在草地里的河北界碑 没想到海拔这么高的山上还有牧民在放马,三五成群的马匹散布在碧绿的草甸上,悠闲地啃着青草,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马脖子下的铁铃声清脆悦耳,在风中传递得格外悠远,牧马人的吆喝粗犷有力,一下子给人一种塞外草原的感受。我们忘了攀登主峰的愿望,不由自主地向马群靠拢,草丛中不时惊起一只只褐色的野鸡,咕噜噜飞向别处,又消失在草丛里。韩姐说这些牧马人都是山那边河北的农民,每天赶马上山,这里富含乳汁的青草把马匹喂养得肥壮滚圆。同事老吴童心未泯,这时大声吹起口哨,几匹正在吃草的马受了惊吓,往白桦林里跑去。我们哈哈大笑之余也学着吹口哨,可怎么也吹不出响声。 不远处有座小庙,又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庙已经废弃,但大雄宝殿里还供有弥勒佛像,佛像前的香炉里残存着厚厚的烟灰。庙宇全是用石头垒砌成的,屋顶也不盖瓦,而是覆盖厚实的泥土,颇像西北的窑洞。据说以前这里还有和尚,后来耐不住寂寞就下山去了。长期居住在山上确实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临近傍晚,夕阳金黄的光线照在山头上,暮色中的马匹隐隐约约,显得异常宁静祥和。虽然我们没有爬上主峰峰顶,但驻足之处,亦可一览众山小,周围层峦叠嶂,一层层像波纹荡漾开去,不愧是北京的屋脊。眺望远处,感觉气势磅礴但亲切温柔,毫不霸道。 山顶特别开阔,上千亩绿油油的草甸,葱翠的灌木丛,开满不知名的野花,与这里相比,头天下午见到的草甸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我们迫不及待地下马,忍不住冲到草甸上打了几个滚,亦或是脱掉鞋子,在草地上激动地走来走去。同行的游客却早有准备,在草地上摊开塑料布打起牌来。马夫说,这片高山草甸在北京独一无二,还放养了百十头从西藏引进的牦牛。我们四处搜寻,没能见到牦牛的身影,可能它们都躲进白桦林里去了。躺在草丛中,凉风吹在脸上,歪头就能叼到野花,仰望天上的白云,觉得离自己如此之近。时间就在这种惬意中悄悄过去了,恋恋不舍地返程下山,当马儿走进白桦林,草甸就从视野里消失了。心里在想下次来灵山时一定要带上帐篷在草甸上过夜。因为在整个北京,这里离头顶的星空最近。 生活在这里 草甸、老马和孩子 从前的草甸齐腰那么深 ●韩姐,女,灵山景区导游 灵山的草甸很有名,但现在这里的草没有以前那么厚实了,村里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见到的草丛齐腰那么深。由于是高山草甸,气温较低,草和树长得特别慢,不像一般草原那样,把草割掉很快又能长出来。现在草甸保护得很好,不准破坏,还长着杜鹃、丁香、黄花、玫瑰、金莲花、野韭菜等。各种野生蘑菇、野果也很多,像山杏、核桃、红果,一些村民们将采到的野果,晒干后卖给游客,每年能卖好几百斤。灵山上的野生动物当然更多,有松鼠、狐狸、野兔、山鸡,林中还有野山羊、狍子、野猪和豹子。前两年有个村民还被豹子咬伤了,不过,平时很难碰到这种凶猛的动物。白桦林里经常有毒蛇出没,那里阴暗潮湿,所以游客最好别进林子。 老马被放到山上自生自灭 ●曲得财,男,江水河村村民 灵山景区建成之前,这里的村民们主要靠采药、种马铃薯为生,这里的土壤肥沃,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以前山脚下的河常年有水,甚至灵山上也能打出水井来,现在不到下雨下雪,河里是没水的。 景区搞起来后,一部分村民就搞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收入不少。另一部分村民靠卖野果、山蘑为生,一年也能挣不少钱。还有一些懒得做买卖的村民,就养了好些马匹,专门租给游客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