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天坑探险记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7月25日10:19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张军

  记者腰系绳索,缒入40多米深的天坑。发现坑底是一个30度左右的斜坡,坡上有生机盎然的植物世界,坡底积着几十厘米厚的岩石灰,寸草不生,5个正在形成的木质化石等待揭开神秘的面纱。请看——

  7月11日,中科院专家考察认定:房山区上方山72景之一的旱龙潭,是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天坑。那么,天坑下面到底是啥样?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生存?7月20日,记者专程赶赴房山区上方山,在探险小组同志们的帮助下,腰系绳索,从40多米高的洞口缒下去直达洞底,为本报读者送上第一手的见闻。

  我们的探险小组一共7个人。上方山国家森林管理处主任王永刚任探险小组组长;管理处老职工徐龙是惟一在世的天坑进入者,又认识上方山的各种植物,成为小组的当然领路人;本报房山记者站记者宋易宝负责地面摄影,此外,还有管理处职工臧铁军、杨成军和一位司机。臧铁军对钟乳石有特殊的爱好,而且身手敏捷;杨成军身强力壮,和司机负责用绳索把探险者放到底部。记者本人年轻、体重也轻,自告奋勇深入天坑底部。

  腰绑绳索,记者成为第二个天坑进入者

  与广西、四川等天坑不同的是,上方山的天坑是在大山之上。要到达坑口,必须穿过浓密的森林。正是刚入伏的酷暑夏季,森林里热得像蒸笼。脚下厚厚的腐殖土似乎都冒着热气,没走多远,大家都已经大汗淋漓了。更恼人的是,林中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小昆虫,不时地向我们脸上扑来。又热又累的我气喘吁吁,可看看徐龙和臧铁军,他俩肩膀上都扛着几十米长的绳索,却健步如飞,已经率先到了坑口,我赶快跟了上去。

  坑口在半山腰,对面还有一个悬崖峭壁。王永刚解释:上方山的天坑口小、肚子大,上面直径30米,下面的直径60米。天坑是从倾斜的山坡塌进去的,这样天坑的上沿离坑底最深处71米,而最浅的地方只有40多米。我们下坑点就选择在离坑底最低的地方。由于这个天坑上面小,从坑边上往下看去,竟看不着脚下的岩壁,让人心里一阵发慌。杨成军开玩笑地警告我:“张记者你可要当心,别一脚踩空了掉下去!”

  经过一番商议,探险小组决定采用原始办法下坑:先把一条绳索一头儿绑在大树上,另一头儿一直垂到底部;再用一条绳索,一头儿系在探险者腰间,另一头儿握在坑口人的手里。这样探险者可以用双手抓住绳索,慢慢爬下去,万一脚下有个闪失,还有另一条绳索“保着险”。我们先选择了一棵生得异常粗壮的柏树,忙活了半天,杨成军他们把绳索固定在了树上。徐龙第一个下去,三下两下,我们就看不到他了。大约10分钟后,大家一起喊他的名字。过了一会儿,他才回应我们,声音听上去瓮声瓮气的,像是从一个大木筒中传来。轮到我下坑了,我虽然有些心虚发慌,可也不敢流露出胆怯来。杨成军上来给我的腰上系上绳索,一再叮嘱:感觉不对就喊我们。我答应着,向着黑洞洞的坑底迈出了第一脚,心头不由一阵狂跳,不由自主双手抓紧了绳索,稳了稳神,迈出第二脚……开始还有点儿攀岩的感觉,脚还能蹬得着岩壁,突然,只觉得身子猛地往下一沉,脚下一片虚空,身子随着绳索在空中转了几个圈!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抬头看,头顶上就是岩壁,没处可以抓挠。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那根系在腰间保命的绳索上,绳索把肋骨勒得生疼,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又往下缒了几米,遇到一块突出的岩石,这下好了,可以踩着岩石休息一会儿了。休息片刻之后,记者又鼓起勇气往下走。终于,我与徐龙在坑底会面了。他说:“几十年前,一只野山羊不慎掉到了坑底,森林公园的两名职工曾下坑去过一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个职工已经去世了,现在,在世的到达坑底者,我是第一个,你是第二个,连地质学家还没来得及下去呢。”

  天坑深处,一边植物茂密,一边荒凉如月球

  天坑的底部是一个倾斜达30度的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徐龙遗憾地说,可惜那棵30多米高的漆树去年死了。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尺子测量,剩下的树干直径都在1.1米以上。徐龙真不愧是“老森林”,他一一给记者指点白桦、小叶白蜡、大叶铁线莲、小叶苦、青檀、合欢、叶底珠等树种。

  往坡下走,厚厚的树叶往小腿撞来,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植物园。徐龙随手指点:独角莲、何首乌、半夏、断肠草、华北漏斗菜、兔儿伞、独根草,林林总总不下20种。面前的岩壁上有石钟乳下垂,乳尖上渗出水滴。崖周四壁长满了紫背金牛草、卷柏、牛膝、麦冬草、银粉背蕨等。老徐说,断肠草、天南星、独角莲、贯众等几种植物都有毒,但可以入药,是中医以毒攻毒的常用草药。这里真是天然的中草药库。记者开玩笑地问:“这断肠草是不是金庸小说中解情花之毒的药呀?”老徐笑而不答。越往下走,植物的级别越低,有一块地方居然全是苔藓、地衣及

金针菇、草菇等菌类。

  坡底是坑的最深处,这里温度陡然低了下来,浑身的汗水顿时消失,寒气直浸内脏,浑身仿佛泡进了冰水里。坑东部白色的岩石满地都是,岩石上一层灰,抹一抹足有一手厚,这里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好像突然间上了月球。我们搬开石头,想看看其中的奥秘,不久老徐和后下来的臧铁军就有了新发现:脚下的石头不少是吸水石,这种石头浑身都是细小的蜂窝状孔洞,只要底部沾上水,一会就能传到顶部来,是做盆景山石的好材料。沉默寡言的臧铁军发现,躺倒在地上的石头有不少是钟乳石,长度仅有四五厘米。这些发现让大家兴奋起来,大家卖力地翻动着石头,试图挖掘出坑底隐藏上亿年的秘密。

  在翻动一块枯木头时,大家感觉异常沉重。咦?难道不是木头?三人合力翻转后发现,枯木底部居然已经变成了石头!莫非这就是罕见的木化石?几个人争论一番,最后形成统一意见:这是正在形成中的木化石。意见对不对,等着专家们下最后的结论吧。在坑底,我们一共发现了5块这样的木化石,直径都在30至50厘米之间,他们不像京郊延庆县的木化石群埋藏在地下,而是躺在坑底、露天形成的。这恐怕和坑底地理结构和独特气候环境有关。

  正当我们要离开坑底时,眼尖的老徐突然发现坑底墙壁上有一个清晰的年轮。这莫非也是木化石,三个人顿时凑了过去,大家用手摸来摸去,终于判定这只是一块长得像年轮的石头。老徐说,上次他来,在坑底看到了蛇、松鼠等动物。这次可能是怕人,全躲了起来。

  我们要返回地面了,下坑容易上坑难。上方山的天坑下面大,坑口小。人的身子悬在空中,由坑上的留守部队奋力往上拉。在上升过程中,有两块凸出的岩壁,拉的速度要是快了,人的头部就不可避免地会撞上石头。这就逼着我们在空中尽量不能打转,接近岩壁时还要把腿抬起来,这样磕伤腿总比磕着头好。值得一说的是,我悬在空中旋转着上升时,脑袋差点儿撞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侧身一躲,撞在了肩膀上。竟然把这块重三十多公斤的石头撞了下来,落向坑底。

  喔,安全返回地面。我们的探险,胜利结束。

  上方山国家森林管理处主任王永刚委托记者转告读者,天坑探险不可轻易为之。在没有确切的安全保障下,读者切不可冒险下坑。宋易宝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