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对准长江源头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4月23日10:32 生活时报 |
贺沛轩 《祝福长江》是湖北电视台发起,由中华环保基金会、光明日报社及长江沿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系列环保节目。长江之行的第一站———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的发源地。5000年来,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在近一个月的采访拍摄工作中,长江源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镜头前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神奇而又辛酸的故事,青藏高原的种种风情在我们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烙下深深的印记。 镜头一:没见过树的大学生 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不知是多少艺术家、作家、诗人神往的地方,可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要亲临其境并非易事。为了《祝福长江》系列节目,我们青海摄制组登上了这片圣土。我满怀希冀地寻找心目中的巴颜喀拉山: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山上的参天大树在大雪覆盖下时隐时现,山间有溪流潺潺,鸟语划破蓝天回荡,兽儿穿梭林间觅食。可是我们失望了,在这里只有蓝蓝的天、皑皑的白雪,大片大片的黄土,丁点儿绿色都难找,更别提郁郁葱葱的森林了。随行的青海电视台摄影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青海果洛州的一位男孩到西宁上大学,当他看到马路边一排排的树时,就像小孩见到陌生人一样,紧张极了。当听到风吹树叶哗哗作响时,他更是害怕得连门都不敢出,总担心树会随时倒地砸在自己身上。原来,他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看不见一棵树的果洛高原。 这似乎是一个现代版的天方夜谭。一个大学生害怕树?笑他无知吗?当然不会,就好比我们不会去责怪一个盲人无法理解颜色一样,我们同样不会去责怪他的胆小无知。相反,我们更加深刻了解了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生态环境是何等脆弱。由于高寒缺氧,植被生长缓慢。不用说树木森林,就是些许草皮也得很多年才能长出来,一旦遭到破坏,将不仅是需要几年,几十年来恢复,而是需要上百年时间,甚至是永远都无法恢复。我想我们的《祝福长江》如果能为保护这长江源头并不多的绿色出点力,我们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镜头二:用“铁笼”套着的树 我们的采访车一路颠去簸来、摇摇晃晃近一整天,终于来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玉树州。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人工防护林让我们终于见到了久违的绿色。欣喜之余,我们当然不忘停下车扛起摄像机一阵狂拍。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被每棵树下套有的“铁笼”所吸引,这可是我们平日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看不到的呀。正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随行的当地人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主动告诉我们:由于环境恶化,草场面积不断减小,但畜牧业却在不断发展,牛羊的数量日益增长,当它们无草可吃时,只有吃树了。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才给每棵树套上一个保护笼。 说到玉树的树还有这样一句传言:“青海湖里的鱼每年长一两,玉树州的树每年长一寸。”难怪我们眼前这些看似树苗的树都已有10多年历史了。看着今日214国道上那骄人的绿色长廊,不禁眼前浮现出玉树人民为了创造高原绿色奇迹,冒着刺骨的寒风,无情的风沙,强忍着毒烈的紫外线照射,在高原上整地、挖坑、浇水的情景。 看着这片绿色,心中颇感欣慰。我,一个电视工作者,就是要将玉树人民的这种保护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在这片土地赖以生存的炎黄子孙。 镜头三:长江源头买水吃 我们来到曲玛莱县,这里地处长江源头,可是我们摄制组拍到这样一组奇怪的画面:一些人开着手扶拖拉机驶进县委大院,车上载着三四个装汽油用的大桶。大院里,早已有许多守候多时手拿炊壶或提桶的当地居民,等开车人卸下大桶上的龙头,便开始4元一大桶、4角一小壶卖起水来。忍不住好奇心,我们上前一问,原来这些水是从县城以外5公里的通天河拉来的。江河源头,却要每天掏钱买水喝,这不是笑话吗?遗憾的是,这确是事实。曲玛莱县城的居民,平均每户每月买水就要花30元左右,而这些水贩每天能挣五六十元。 我们关心的当然不是这些数字,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青藏高原自身的不断隆起和源头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源锐减,江河源头正在被缺水的问题所困扰。这里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长江拍摄之行的第一站。我们拍着那些无奈的买水人,拍那些早已干涸的枯井,拍那小学教室里正在听“大禹治水”故事的孩子,拍他们一声声渴望水的呼喊。我想让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我此刻的心情,感受到我们今天长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挑战。不要让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不要让他们的今天成为我们的明天。 这次赴青海拍摄外景使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洗礼,当我们一次次面临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我们曾经思考过,立下过誓言,但最终我们又常常敷衍了自己的行为。环保不再只是口号,而应该是行动。让我们在“祝福长江”这一大型环保节目中行动起来,从一个漠然的旁观者成为一个参与者和行动者,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