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哈瓦那-古巴纪行(二)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3月26日11:17 新浪生活 |
作者:新浪网友止水0285 五、老人与海 别吓唬人啦!老人与海?那不是大作家海明威的名著吗? 其实海明威他老人家就是在哈瓦那的一间咖啡馆里写出了《老人与海》的。这次我们既然到了哈瓦那,自然要拿出寻幽探古的劲头,拜访一下那间著名的咖啡馆啦!也许我们因此而沾上点文学气,从此不再耽于记流水帐,抓着笔杆大摇一气弄出篇惊世骇俗的东西也未可知呀! 哈瓦那的街道历经沧桑,显得有些陈旧了。几十年的经济封锁,给古巴人民造成的巨大困难,从建筑物上能明显看出来。许多建筑长年被雨水冲刷的痕迹历历在目,就连政府各部门的办公楼也露出老态。我们经过古巴大国民银行,看到那厚重的铁门,剥落的外墙,还是古巴革命前的遗物吧。不过古巴人不太注重表面文章,哈瓦那是什么样,古巴任何一个角落也是那样。首都和外地,城市和乡村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古巴人民的务实精神和平和的心态让人钦佩。我们遇见的所有古巴人,都是那样神闲气定。面对物资短缺,商品匮乏,仍能淡然处之,对生活不多奢求。我们走过商店门前静静排着队,手拿副食本(?)等待购物的人群,心里油然生出一种虽然久违,却也并不遥远的酸楚,挥之难去。由于数十年的经济封锁,长期紧张的古美关系,古巴人民也跟着吃了不少苦。现在的古巴本身应该说比较开放,连美元都能通用这点甚至超过我们。市场商品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封锁。 哈瓦那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都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但收费标准内外有别。古巴人和在古巴有居留许可的人(凭身份证明,蒙混过去较难)可以用古巴货币比索购票,其他如游客或短期来访者则须用等价的美元(官方1:1,黑市1:20)。顺便说一句,在古巴美元是可以流通的,外汇商店也能买到各种新潮商品。 此时就该对同行的男士们颇不具绅士风度的行为表示谴责了,他们对逛工艺品市场买木雕、面具、沙锤等讨好太太东西的兴趣远大于发思古之幽情,置女士们于陌生的语言环境而不顾(我们都不是学西班牙语的),在不经意间,竟去得无影无踪!感情太粗糙! 剩得两位楚楚佳人,遍寻那间咖啡馆无着。英语法语轮番尝试,除了换得一张张笑脸外,只猜懂了一句话:海明威?有名! 平心而论,也怪不到谁。我们连那间著名咖啡馆的名字也不知道呀! 六、海滨天堂 出哈瓦那向西,约100多公里(不准确),有个海滨小城,我把它音译为“巴拉黛洛”,那里的沙滩名闻遐迩。据说过去美国人和欧洲人都把它当作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现在那里的许多别墅还都是革命前从“资本家”手里没收的。去过之后你就知道,那里绝不是用蓝天白云绿浪银滩,或椰树婆娑清风徐拂的词汇所能描述的。那里是一种境界,是一个和你心灵深处的某种意念相映衬的真实幻觉。 公干完毕,我们移师巴拉黛洛,也享受一下古巴“6S”中的3S──世人对古巴风情的描述用6个S来概括,即:Sun Shine,Sand,Sugar,Sex(阳光、沙滩、糖,性,还有一个S实在想不起来了)。除了Sugar,巴拉黛洛实在够“S”的了。众人对阳光下海滩上的异国风情抱的期望值有点太高,宁愿穿着条游泳裤在烫脚的沙滩上往来徜徉而不愿潜身于碧水间,眼巴巴盼着有位妙龄少女会对东方“猛男”投来青睐,或者至少遇见些“养眼”的风景──比如皇帝和皇后的新衣啦!不过我看同行的几位多属于“排骨”型的,从身材上就透着没底气;且真正有钱有闲能在沙滩伞下享受阳光的差不多全是“徐娘”级人物,即使偶有天浴的,也着实“伤眼”,害得他们肩膊白晒脱了一层油皮。 我不会冲浪,又心存对大白鲨之类传说的恐惧,只是戴个潜水镜和脚蹼,在浅水处追踪鱼儿嬉戏。 深吸一口气,悄悄潜入海底,沿着海草丛慢慢前行。从石缝里钻出来觅食的小鱼,误把我的手指当作佳肴,懵懵懂懂地冲上来咬一口,弄得我痒痒的。发现不对劲,它转身就溜,一路还不忘呼朋引友,一起逃命,三拐两绕,就形成一长串。我跟在这条色彩斑斓的队伍后,把自己想象成一条温柔的鲨鱼,穷追不舍,直到憋不住浮上水面换气。再回到水下,众鱼已作鸟兽散了。 又寻进一从水草,另一群鱼儿更大胆,有的啄啄潜水镜,有的忙着在我飘散的头发间游进游出,大有想安个家的念头呢。 水下自有水下的收获。当我举着一只小蟹走上海滩时,众同行争相观赏,夸赞不止。偏有位不识相的,说他在不远的岛上抓到过“这么大的”──他两手比了个锅盖形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的“锅盖”越来越小,最后只剩得拳头大。就这样,也比我抓的大上数倍。我的自慰则是句篡改了的千年古训:一蟹在手胜过千蟹在海呀! 巴拉黛洛有间中国餐馆叫来来餐厅,一面临街,一面紧靠海滩。生意好象一般,但名气到是满大的。打听“Lai Lai”没有不知道的。古巴外交部宴请客人也常去那里。有时间在它的屋檐下少坐,端一杯冰凉的甘蔗汁,看黄昏怎样一点点被夜幕吞噬,心里也会变得一片空灵。 巴拉黛洛是古巴距美国最近的地方。该城有个伸出陆地很远的岬角,据说离佛罗里达南端不足百里(不知是公里海里还是英里?)。大家开玩笑说,咱们比比看谁能从这里游到美国去!有人泼冷水:留神被当作偷渡客拉去坐监!最终形成的决议是:只有我有美国签证,水性也行,所以请我独自去尝试吧。还有人预计,最多游到一半,就会有美国的海岸警卫队来“搭救”,届时只要我一举带美国签证的护照,就足以把他们的鼻子气歪啦! 七、永远的切格瓦拉 在古巴你看到最多的人物,就是切格瓦拉。从街头的雕塑到钱币上的头像,都是切格瓦拉那张著名的戴着贝雷帽、留着大胡子剪影般坚毅的脸。不仅是古巴人对这位民族英雄推崇备至,连在街头游荡的外国游客也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一件胸前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言语间亦不乏景仰之情。在旧议会大厦里,我遇见一对德国夫妻,那男的年轻时就是切格瓦拉的虔诚追随者。他们是专程从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玻利维亚一路追寻切格瓦拉足迹到哈瓦那的。那种神情,真有明天就效仿切格瓦拉揭杆而起的架势。相反,现任古巴最高领导人,古巴人亲切地称之为“老爸爸”的卡斯特罗的画像,倒非常少见。说起来,连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小埃连都比“老爸爸”出名得多,街头海报、商店橱窗里,总能看到小埃连回头望着你那略带忧郁的目光。而卡斯特罗则好象不喜欢过多抛头露面似的。 哈瓦那港对面小山上,有一座古城堡。每晚9点有场似乎是沿袭已久的“封港”仪式:一队身着旧西班牙(?)军服的士兵,持枪在城堡内巡视一周后,点燃城墙上的火炮,“轰”的一声,表示封港了,船只进出港须待次日。(因语言障碍,可能理解不准确,懂西班牙语的那晚都没去) 使我感兴趣的是城堡内有间革命期间或革命成功后某段时期切格瓦拉的办公室,现在辟作展室,陈列有切格瓦拉的办公桌、部分用品、他使用过的枪支、古巴革命中几位领导人的早期照片等等。许多人特别是游客,穿越海底隧道绕好远的路,主要是为了参观切格瓦拉的办公旧址,睹物思人。展室内人头攒动,却静谧无声。30多年过去,切格瓦拉依旧是几代年轻人崇尚的偶像。他的精神不死! 夜幕下的哈瓦那港,灯光掩映,树影婆娑,古堡矗立。海堤上,三三两两乘凉的人们悠闲地聊天。我注意到有小贩在兜售一种细如手指,长约尺余的纸卷,类似放大了的手卷烟“大炮”,过去问一下,方知是卖炒花生米,我还以为是毒品呢!那小纸卷里充其量只能装四五十粒,要卖两个比索。一个乘凉的古巴女孩,似乎也是个“穆拉达”,伸过纸卷来请我尝尝,我笑笑谢绝了。 在古巴的中国人不多。除了部分中国公司在古巴长驻有工作人员,就只有革命前留下来的少数老华侨了。我们去参观哈瓦那大学时,听说曾经有两位留学生在此就读。可是后来因为吃不饱饭,营养不良以至全身浮肿,终于没有坚持读完就走了。不知真假。 古巴人民对中国人相当友好。有时走在街上,常有古巴人穿过马路追上来握握手,说上一句“尼号!中国的功夫!”然后扯扯身上的衣服,示意也是中国产的。的确,中国的轻工业品在这里颇受欢迎。 我们拿的相机,大部分是傻瓜型的,因为长途旅行带个变焦头着实辛苦。所以除了照照街景,恐怕拍不出有专业水平的照片。有时候也请路人一起合影,古巴人通常不会拒绝。只是一次与几个小孩照完像,被他们缠着要口香糖,直到我们掏尽了口袋才算完事。这也算经验之一:多带点口香糖大有裨益呢! 直到临行前的下午,我们还在热浪翻腾的街上寻找佳景。匆匆赶回宾馆时,我把相机往床上一丢,急忙先去冲个凉,衣服都湿透了。紧接着提起旅行箱冲下楼,送行的车已经在等我们了。 到了机场,通过安检进了候机室,心里一直隐隐的觉得好象有点什么不对劲。直到坐在西航747的座位上,扣好安全带,我才突然想起:相机掉在宾馆的床上了!这时我居然能清晰地记得那相机从我手里划了一条弧线、掉到床上弹了一下,滚落到地上的情形。嗨~,早干什么去了?! 反正也晚了,我带着这个遗憾──不是因为相机,而是里边照完了没取出来的胶卷──一路经巴黎、苏黎世回到了北京。 所以,这次古巴之行连张照片都没能贴上来,心有不甘哪! 前几天,朋友从古巴带来消息:相机早已找到,只是回来的人少,没找到合适的朋友捎回来。所以请跟我一起耐心等候吧。到时候再用古巴的迷人风光向驴坛诸位交代啦! 后记:在古巴注意事项 中国产小工艺品和药品特受欢迎。 古巴的蚊子极多,我曾创下10分钟被咬13个包的记录。故驱蚊药属必带物品。过海关时能装傻最好,切勿懂几句外语瞎侃,否则扣你没商量。除海滨外,其他地方无露宿可能。分分钟警察就来干涉。别装大,虽然古巴人对中国人很友好,但也别自以为了不起。不要随便议论古巴政局。 买东西出1/3的价足矣。 换美元千万留神,便衣可能就在你身边。 有事找警察没错。但往往在你需要时找不到他们,最不想见他们时准能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