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美丽的哈瓦那-古巴纪行(一)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3月26日11:14 新浪生活

  作者:新浪网友止水0285

  从小对古巴的印象,似乎无法超越“雪茄+古巴糖”的范围。记忆里的古巴糖,比我们的红糖颜色浅,焦黄焦黄的,很容易结块的那种。古巴雪茄则据说是在当地少女大腿上搓出来的(后来去了才知道是一派胡言)。再就是一位大胡子的卡斯特罗,敢跟美国人叫板,硬是在美国的“后院”和山姆大叔眼睛盯着眼睛地对峙了40多年,有骨气!年初听说我有机会去古巴参加商务会谈,当然高兴。除了业务准备之外,还特意找了不少关于古巴的材料“恶补”一番。时值古巴和美国为了一个小男孩在美的居留权争吵得不可开交。自诩为“古巴通”的我,有个发议论的机会便不会轻易放过,抓到谁就和谁大侃特侃,弄得公司里所有的人见了我都敬而远之。

  一、好事多磨

  因为从国内的任何机场到古巴均无直航班机,所以飞哈瓦那必须先经停美国的洛杉矶和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这是最近的路。还有一条航线,是经欧洲的,但是要兜个大圈子,飞经苏黎世──马德里(巴黎),或经停伦敦,看是哪个航空公司的飞机。恐怕不是特殊情况,谁也不会破费钱财去多绕那半个地球。

  既是如此,那么首要任务自然是办理护照签证事宜。古巴毕竟是咱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凡沾点公务的到访均无需签证。主要是需劳神费力办理美国和墨西哥的过境签证。本人的运气尚可,短短一个月内就把两个国家的签证办下来了(通常是美国二周,墨西哥三周)。万事具备,只欠逆风了──飞机起飞是逆风好过顺风,所以通常人们送别亲朋好友上飞机时都说“一路平安”而不怎么说“一路顺风”。相信常乘飞机的驴友必有同感。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我办手续再顺利,也不能一个人“放单飞”呀。偏偏一路同行的其他几位没那么顺利。一位是久拖未果,一位干脆被人家老美拒签了。也许是他运交华盖,命里正走“背”字;也许是他生就一副有“移民倾向”的模样,成了老美拒绝我们支援古巴革命的借口;也许是人家签证官正和太太闹矛盾,心里不顺转而撒气到爱谁是谁的头上,又或者他加班加点地干活有点犯晕,手底下那么一哆嗦……,总之,我们整个团的人,就这么一“损”俱“损”了。

  得,古巴这块石头在我们心里激起的涟漪,就此逐渐趋于平静。对古巴之行的憧憬也慢慢消失、淡化在我的记忆里。按照领导的意图,我又开始准备去

伊拉克的业务材料了。反正都是不把美国人放在眼里的国家。

  峰回路转,潮起潮落。无心插花,花就偏偏开了。就在公司的同事已经倦于拿“古巴通”和我开玩笑以后的一天,公司的Boss忽然破天荒站到我的办公桌旁,随手甩过来一个信封和一句话:“整理一下手头的工作,明天收拾东西,后天一起飞古巴。”

  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沓北京──苏黎世──马德里──哈瓦那的机票正对着我笑呢,这下成了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了!

  好哇,我们真的要去绕那半个地球啦!

  二、语言“联合国”

  打点行装不必费太多心思,古巴是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离赤道很近,一年四季长夏无冬。除了正式场合,只要带些夏装足矣。请教有经验的人,方知最好带些清凉油之类的小物件,过海关或与当地“同志”打交道时送上一盒,既无“行贿”之嫌,又颇受欢迎。(后来一实践,屡试不爽,果然所言不谬也)

  我们一行七人,二女五男。巧的是其中两位学英语,两位学西班牙语(古巴的官方语言),一位学法语,一位以前是俄语教师,还有一位在德国长驻过。五种语言武装着我们,哪怕走遍天下,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吧。

  果不其然,从上了飞机,我们就开始了语言战。飞机是瑞航的,机上乘务员开始对我们讲英语,可不长时间,就被我们的德语先生侃得半晕了。那厮居然在几句话后就听出乘务员是瑞士什么地方的人!于是……他老人家竟混进了头等舱,进而把众兄弟姐妹全弄进去啦!巧在那班机的头等仓座位空了好多,足够我们几个坐的。

  因为是长途飞行,机上的驾驶仓门时常开着,机长副机长们经常过到头等仓来休息。我们的一位英语先生又开始发挥特长,不知用什么话题同机长聊得云山雾罩,热火朝天,最后竟随着机长进了驾驶舱。此位仁兄不仅在驾驶舱里大肆谋杀菲林,甚至还装模做样地“开”了10多分钟的飞机(其实是人家的自动驾驶仪在操作)。事后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他驾驶飞机穿越了俄罗斯的领空呢!

  由于搭乘瑞航,他们负责在苏黎世为我们办理过境签证。其实是收缴护照换发一张过境卡,第二天再凭卡取回护照继续旅程。

  瑞士的苏黎世是个优美而安静的城市,它用浓密的雨丝欢迎我们我们。在雨中徜徉于苏黎世湖边的天鹅群里,和老城狭窄街道被雨水打湿的石板路上,不禁有一点惆怅的感觉悠然飘过──。

  再次起飞我们换了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的飞机,经马德里转飞哈瓦那。

  马德里机场是我见过的最狂放不羁的机场。不仅是因为美丽而热情似火的西班牙女郎经常擦肩而过,或是朋友相见隔着二里路就大声招呼的颇具中国风范的待人方式,单单看到候机室里到处烟雾弥漫,随时随地都可以吸烟,就连问讯处的女职员都是先弹掉一截烟灰再回答你的问题那种雅姿,你必然会有一种说不上亲切,却也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马德里机场候机室内任何地方(除登机口外)全都准许吸烟。想不到吧?

  10小时后,越过我们阴错阳差与之结识的大西洋,飞机降落在哈瓦那国际机场。一出海关,迎面扑来的热浪使人真切感受到这个岛国的温度。此后我们一直被热带的太阳追逐得无从躲避,每个人都变得“健康”了,──这是后话。

  迎接我们的是古巴贸易部一位曾在北大

留学的小伙子,汉语讲得十分流利。后来的日子里,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在去宾馆的路上,少见多怪的我们不断大呼小叫。其实在古巴期间,值得我们惊讶的东西实在不少。也难怪,谁都是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么。

  三、古巴的车

  如果去过古巴的朋友对你形容古巴的街道是个汽车博览会,那你千万要相信他。我们从出机场开始大呼小叫盖缘于此。当第一辆年龄远大于我,早就该进汽车博物馆的古董车晃晃悠悠驶入我们眼帘时,我们都不顾陪同的古巴朋友在场,大声惊呼起来:哇塞~~~!我们该不是穿过时间隧道回到三四十年前了吧?可人家车里的一家老小还摇下车窗对我们又是招手又是喊叫,热情洋溢的。

  进入市区,更能见到各式各样的车,新的旧的老式的摩登的……,不同年龄汽车的上下时间跨度可以超过五十年,眼见历史活生生地在面前往来游走,你不觉得奇怪才真是奇怪了。

  古巴的汽车普及率比较高,一般家庭拥有一辆车的情况很普遍。不过许多人的车还是古巴革命前的,一直跑到现在,修修补补仍旧能用。近年来,部分古巴人有海外亲戚汇款(美圆等硬通货),也装备了时髦的奔驰、

宝马、本田…,甚至也能见到高级跑车。

  哈瓦那市区的公共交通并不很发达。市民上下班通常都排队等候一种叫“骆驼”的公共汽车──实际上是一部卡车头,拖带着一个长长的车身,好象我们常见的集装箱车,只是两头高(有轮胎),中间低,叫它“骆驼”真的很形象。

  大部分哈瓦那人──我看所有古巴人都差不多──都愿意站在路口,翘起大拇指,就是搭顺风车了。最让我们惊讶和自愧不如的是,几乎所有的车只要有空位,必然停车让搭车人上。哪怕不太顺路,也载到下个路口,让搭车人改搭别的车;更不可思议的是,不论搭车人是男女老少,人多人少,路途远近,居然是分文不收,特社会主义吧?当然,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毕竟还是年轻女孩子搭车的成功率更高些。有的司机看到在路边站着的姑娘,还会主动停车伸头问姑娘要不要搭车?Ladys这回真的first啦!

  我心里有一点疑惑,忍不住问陪同的古巴朋友:“如果是一位单身的女孩,怎么会随便上陌生男子的车呢?对双方会不会没有安全感?”其实脑子里想的是在国内,既有司机非礼乘客,也有搭车人(女孩为多)要挟司机的事,连出租车司机都可能被抢被杀,一般人何苦找这个麻烦?

  朋友宽容地笑笑说:这就是“国情”不同啦!在古巴,一是社会治安相当好,极少刑事案件;二嘛……他特意对我们两位女士解释说,古巴地处热带岛国,女孩相对发育成熟较早,古巴人又具有西班牙热情奔放的血统,所以在这里几乎没有女孩子被强暴的事情发生,相反的情况倒是有过……(?¥%?*&$?@!!)

  四、美丽的“穆拉达”

  几天后,我们在当地中国公司朋友的陪同下去看哈瓦那港,路上遇到两位女孩要搭车。我们车里坐了四位,还有一个空位置,于是其中一位女孩大大方方地挤上后座。一路上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女孩和她的朋友从学校回家,一直都是这样搭车的。我看她的肤色浅黑,就问她是否混血?她很自然地回答是的。她的父亲是西班牙裔,母亲是黑人后裔。像这样的情形在古巴相当普遍。古巴人口中2/3是西班牙裔或其他人种,1/3是黑人。因此随处可见西、黑混血儿。这类人肤色介于黑红之间,身材较西、黑种人高,面容姣好。尤其是女孩子,双腿修长,大眼睛,眼裂较宽,眼睫毛长长的。西班牙语称混血儿为“Murada”(音译为穆拉达)。一位女孩站在路边时,她自己就是一件艺术品,美得不可方物。

  “穆拉达”们美丽如霞,热情似火,尤其是在朋友聚会时,伴随着醇浓的郎姆酒香,随时都会翩然起舞,那奔放、开朗的性格,令人眩目的舞步,举手投足都带着一种诱惑……,男士们要想“坐怀不乱”,真得有些“定力”才行。

  车到了叉路口,女孩要下车了。她十分自然地依次在每位男士的面颊上亲一下,以表谢意。我们的男士们此时竟有些惶恐,一副半推半就的样子,装的!

  像所有古巴人一样,女孩对中国和中国人非常友好,能搭一程中国朋友的车,感到很荣幸。

  再见了,美丽的穆拉达!


【】

爱问(iAsk.com)


【】【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