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第一“天坑”群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3月21日21:19 |
作者:覃文武 在我国一些古籍中,多次提到深奥莫测的“大壑”。《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坡九野之水,无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乐业的“天坑”群,十分吻合古人丰富的想象。 它们下面究竟是什么情形?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今年10月上旬,北京旗云探险队、南宁“野人”探险俱乐部、柳州青年登山探险协会及广西、广东的新闻记者共40人组成联合考察队,对乐业“天坑”群及其底部原始森林、地下河等自然景观进行考察。考察队分A、B两组,A组架设SRT绳索通道,下到规模最大、最为神秘的大石围,B组则前往白洞石围、天星冒气洞石围等景观考察。 大石围位于广西乐业县的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据探测,它周围山峰海拔高度在1440米以上,洞口东西走向550米,宽380米,深约600米。打个比方,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不过4 70米,如果把它填进大石围,没顶后还绰绰有余! 这种垂直深陷、呈竖井状的地质奇观,在国际上被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在我国四川的兴文和重庆的奉节有发现,又称为“天坑”。一般来说,“天坑”不论大小,底部都有地下河经过并且有一个入口。令人惊叹的是,以大石围为中心,人们又在周沿发现了白洞石围、天星冒气洞石围、黄獍洞石围、风岩石围、燕子石围、穿洞石围等20多个大型漏斗。2000年6月,中国岩溶专家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在考察后惊呆了:“这是世界自然遗产等级的景观!”初步探测表明,乐业的“石围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堪称“天坑博物馆”。这些“天坑”在世界喀斯特大型漏斗的排名中其深度、容积均位居世界前十位,如此大规模地集中排列,世界独一无二。其中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容积为世界第二。 “触怒了山神”,我们突遇暴风雨 10月2日,下大石围的时刻终于来临!从远处看,探险队员全凭一根绳索,利用意大利SRT探洞专用器械往深不见底的谷底下降,就像一只小蝉附在一根蛛丝往下荡,场面惊心动魄。稍有疏忽,便会坠入深崖,粉身碎骨。意想不到的险情发生了,一名记者下滑后,一名队员也跟着下去,沿路岩壁风化严重,上面的队员脚稍微一蹬,碎石便哗哗下坠。该名记者迅速双手握住头盔,身体贴近岩壁。大石块飞快掠过直落谷底,过了良久才听到回声。但随后下来的泥土弄了他一身,尖利的小碎石在他的脸上划出了一道伤痕。尽管我不断念叨自己不要慌张,但下去时,开头还是紧张得有点喘不过气,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往上拽,身子又被一只无形的手往下拉。从胸前往下看,绝壁像瀑布似地急速下泻。天地陡然旋转。探洞主绳有时因张力一蹦一蹦地,似乎在一丝一丝地断裂,让人心惊肉跳。 据当地群众介绍,每当人们要下大石围,大石围附近一带往往会天气突变,因为是“触怒了山神”。不知是否巧合,10月2日上午,A组探险队员前往大石围时还是丽日晴空,下午便乌云密布,到了晚上雷雨大作,大石围如一个大瓮轰鸣摇撼。一阵接一阵的闪电不时将石围照得如同白昼,显得既狰狞诡异又瑰丽壮观。20多名探险队员小心翼翼,经过从中午11点到晚上10点的漫长时间,才全部下攀到悬崖的一个山洞扎营,这个山洞离谷底悬空高度为150米,离山顶的马蜂洞垂直高度也有60米,我们叫它为“中洞”。洞口的落叶浮土陷到脚踝,一片荒凉,使人想起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类似情形。 “中洞”高10多米,进去约80米,还算宽敞,可容纳五六百人。风雨夜幕中,我们在洞里燃起篝火。我找到一个小平台,铺下睡袋,很快入梦了。耳边是絮絮的语声和沙沙的风雨声。 发现桫椤、飞猫等珍稀动植物,下到诡秘阴河 上午10点,第一小组5人冒雨出发,向谷底冲刺。 望着他们顺着SRT绳索滑下了深谷,每个人都捏着一把冷汗。整个上午大家都在焦急和紧张中度过。对讲机不时传来队员们在雨中的对话声。下午2点,一位探险队员一身泥水地攀上来,神态疲惫:“线路架设好,第一小组开始穿越地下森林。” 我们第二小组9人随即鱼贯而下,总共花了3个小时,才陆续沿绳索从中洞下降到石围底部的原始森林,每个都成了湿淋淋的泥人。 只见大片的原始森林里青苔地衣遍布,灌木丛生,雾气里似明非明,宛若地宫仙境。经初步考察,探险队发现了与恐龙时代同时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持植物——桫椤;还有长约数十米、直径约50厘米的扁藤,就像一棵大树那么大——据称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扁藤。地面上的蕨类长得很茂盛,有的叶片比人还高大。据随行的乐业县林业科技人员介绍,许多植物群类是现在教科书上没有的,有待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而且,这些与世隔绝的亚热带常绿植物大多长有尖利的刺——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树木的质地非常坚硬,虽然树径都不大,但都窜得很高,枝叶拼命地向天空伸展。 从原始森林底部往上看,大石围口犹如一个横睡的宝葫芦,气势恢宏。四周悬崖堵得严严实实,我们就像井底之蛙插翅难飞。森林里一片沉寂,没有虫鸣也没有鸟叫。我有些战战兢兢,生怕哪里突然窜出毒蛇猛兽来。一些山民曾多次下谷采草药和棕树皮,但从未到达洞底。据他们说,大石围里蛇挺多,碗口粗的巨蟒也见过。现在可能谷底的动物不是因为我们的惊扰而躲藏起来,就是开始进入冬眠。还有人在攀爬大石围时,在悬崖的一个小洞里发现刚产下的猴崽。 森林呈漏斗型从东往西倾斜,地面是近70度的石土区,经过时队员们饱受苦头。遮天蔽日的丛林里,光线极其昏暗,错综复杂的藤蔓不时绊住你的脚。更惊险的是,大大小小的浮石在斜坡上搭在一起,稍不留神,人和石块就往下翻滚。每当这时,下面的人赶紧趴在地上不敢动。而且脚下一打滑,我们本能地抓住树枝,这时候尖刺便毫不留情地穿透羊皮手套,扎得手掌一阵刺痛。我们简直是不断滑着下去的。用了1个小时,才艰难地穿过丛林,抵达宽2 0多米、高40米的巨大地下河洞口。 据乐业县“飞猫”探险队队员描述,地下河水量少的时候,涉水进去可看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溶洞的高大超出想象,连强光手电都不能照到底部;钟乳石如水晶闪烁,像打开了一片宝藏;有的地方,河床是红色的,由一整块宽广的石板铺就,上面镶满斑谰的卵石——不曾有过人迹,不曾有过人为的装饰,里面的景观只能用惊叹来表示赞美。从入口处地下河往里走4公里处,可看到有另外一条地下河交汇,水温要比进去的这条高出3—5℃,冷暖相差十分明显。河中有一种“朦鱼”,通体透明,白色的骨骼、红色的血液和内脏器官清晰可见,它的视觉已严重退化。 在大石围的一个清晨,天蒙蒙亮时,我们见到了一种奇特的动物,当地人称为“飞猫”,它头部像猫,爪子尖锐,但尾巴又粗又长,在峭拔如削的岩壁上攀援如履平地;而且,它的四肢有皮翼相连,伸展开时就像一张滑翔伞,能在空中滑翔。据了解,这种动物学名中“鼯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围岩壁的洞穴上,栖息着为数不少的老鹰,在这令人胆寒的绝壁深渊,“飞猫”和老鹰是真正的主人。 从来只见山中有洞,但您听说洞中有山吗? 与A组考察队深入大石围的同时,B组考察队也朝着白洞石围、天星冒气洞石围等地方进发。 乐业县“天坑”众多,但景色各不相同,按类型分,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傲慢型、秀美型、阴森恐怖型等。傲慢型的如大石围;秀美型的如白洞石围、黄獍洞石围、燕子石围等;阴森恐怖型的如风岩石围,周围丛林包围,阴风怒号,黑黝黝不见洞底,至今没人敢下去,连专业探队人士看过之后都摇摇头。1997年,曾有一个小孩赶牛时不慎失足,被这个可怕的黑洞天噬。 白洞石围看上去显得玲珑、幽雅,虽没有大石围那样博大,但垂直深陷也有200多米,直径约160米。我们绑系好安全绳索,顺着石壁上凸出的螺旋形部分,贴身附岩而下。大家精神高度紧张,每一根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名记者在下去十几米之后,说道:“我不行了,腿打抖!即使能下去,也不知道能不能上来。”随即返回。帮我们背东西下去的一位中年山民面露惧色地说,他住在附近几十年,也是头一回下。攀援下来后,我们发现白洞石围的底部也是一片繁茂的原始森林。它与11公里外的天星冒气洞石围有洞穴相通,形成了一种自然界奇特的呼吸景观,即一边洞口山气,另一边洞口吸气。据了解,在冬天,从天星冒气洞冒出的白烟隔几百米之外都看得见。 天星冒气洞上边的岩壁常年不断地坍塌,在洞底形成了一座100多米高的乱石山,形成“洞中有山”的奇观。可见这个洞有多深多大了。石山的西边,陡然下切,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洞穴蒸腾着飘忽不定的迷雾,只听得到地下河的喧嚣的水声,却看不到水,估计到达水面还有200米。由于看上去太恐怖,没有任何人敢往下去。滚下一块大石头,轰隆隆如山崩地裂,久久回荡。 据朱浓稳教授考察,由于白洞的地下河活动十分活跃,这里的岩层仍在不断地塌陷,再经过若干万年后,白洞和天星冒气洞将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比大石围规模更大的“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