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礼品书:特价后的悲哀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5月21日10:04 生活时报

  人们对大街上目不暇接的“忍痛自杀大甩卖”、“含泪跳楼大放血”之类血淋淋的噱头招牌已经熟视无睹,如今却没想到,连原本翰墨飘香的“礼品书”竟也沦落到这种地步。日前,记者在北京不少地方发现,动辄上千元的礼品图书甚至打折到了一折也无人问津。

  礼品书当烂萝卜卖

  中国书店从“五一”期间便打出了“礼品图书特价”的招牌,书店的玻璃橱窗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厚厚的礼品书。进入书店后,一溜礼品书堆放在中间足足有一人多高。但记者看到,这些书除了包装都是极尽奢华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些图书定价高不可攀,而实际售价则低得不可思议。

  记者抄录了几本“打折”图书的价格:《中华典籍》原价1280元,特价150元;《康熙字典》原价1280元,现价310元……折扣最低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新编上下五千年》均从原来的1280元降到120元,不足定价的一折!现场的销售负责人还热情地表示,如果顾客嫌书沉不好携带,书店可以打的包送。

  这样的“大放血”,这样热情的服务,令人始料不及的却是市场的冷清。记者在书店等候的一个小时内,前后总共有七八名读者光顾了这些礼品图书,但翻了翻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走开了。一位售货员告诉记者:“不好卖,有时一天也卖不出一套。”

  一位书店经理告诉记者,年后礼品书就不好卖了,春节期间他们店精心布置了礼品书专柜,但像前几年的火爆场面却再没有出现过。

  虚高定价:书商的猫儿腻

  面对如此低廉的礼品书,很多读者可能会和记者一样产生一个很“业余”的念头:“这么卖书,书店还不赔死?”谁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大打折扣的图书一般是以前的积压图书、“二渠道”出版图书,该赚的钱早赚完了,现在卖多少都是赚。

  “二渠道”是相对国家主渠道而言的。中国书业由于其特殊性与垄断性,一直被称为暴利行业,“一个热点+几个枪手+几轮爆炒=丰厚的利润”,这样的公式成了书商获利的不二法门,不少人借此公式发了大财。如今每年云集北京冬季图书订货会的全国各地书商就有近1000家。在业内,出版“二渠道”图书也称为“做书”。“做书”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称谓:一方面,“二渠道”专做书的生意;另一方面,这样的书也的确是“做”出来的,其投入小得可怜。

  北京很多大学校园的海报栏里,时常会出现招聘图书编辑、畅销书撰稿人、翻译的启事,这是书商们在高校寻觅廉价劳动力呢。有调查表明,大学里在不同程度上“编过书”或“做过书”的学生高达40%,不少人还把这段“编大型文史工具书”的经历写进求职简历。

  那么那些极尽奢华的礼品书又是怎样编出来的呢?用他们的行话,会蒸馒头就会做书:写书的,或抄或录,加上几句不痛不痒的文字串一串;编书的,剪刀加浆糊,进行“资源重组”;译书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懂外语,其实只是拿现成的译本用同义词替换一下就可以了。相对于“十年磨一剑”的著书者来说,他们可算神速——一两天“做”成一本书还真不是什么难事。然后书商就拿着书稿找一家出版社“合作出书”,以礼品书的名义套上一个华丽的包装。这样做出来“大部头巨著”定价一般是实际价值的10到20倍,即便是卖一折,也够书商偷着乐的了。

  高定价高折扣 图书发行商的法宝

  一位做书多年的学生说:“书商的眼里只认钱”。与那些礼品书发行商、直销商的生意比起来,这些书商却是小打小闹了。据悉,“二渠道”发行商、直销商大约能拿到整个利润的30%至50%。书商在“打造”这些《秘史》《野史》《大全》《丛书》之后,还得给他们的货物定个惊人的价格(有些图书的定价本身就是书商和发行商在饭桌上敲定的)和折扣,否则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直销商是不干的。据了解,这类“大型礼品书”很少有低于500元的,高的便更高了,1000、2000、3000元,甚至上万,而且多有“6”、“8”吉利数字出现。

  与图书高定价一样令人关注的则是书市高折扣的现象。那么这些折扣到底让给了谁呢?一位“二渠道”发行商说出了其中的原由。他经营的礼品书主要是批给直销商,而直销商要靠各种渠道推销给单位。显然,定价低、折扣低的书中间回扣少,对中间商和购书单位的经手人吸引力就不大,书就可能卖不出去。一般发行商订书用的书目里面只列出书名、定价、订数几项,连内容简介都没有。可见,一些发行商关心的仅仅是书价、折扣而已。

  据悉,在“二渠道”发书批发价一般定在两折左右,把发行环节的获利空间留得足够大,这样“二渠道”的分销商才愿意接手,通常他们加一到两折,到底下书店和推销员手里就会变成七折售书。这种方式各环节获利空间都不小,因此卖出一部分图书就能收回成本,压在手里的半价甚至两折也不会赔钱。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礼品书以前的主要对象是走系统、公款购书,推销员以高额回扣贿赂公务人员,按礼品书定价走帐报销,花高价钱买低价书,推销员和采办人员都获利,而且买得越多获利越多。而现在一些机关报销制度日益规范,公款购书不灵了,礼品书不得不面对市场和读者,不打折谁会要呢!

  特价背后的悲哀

  正是由于图书的“水价”,导致许多精明的读者,平日不买书,只等特价书市“疯狂一把”。透过特价背后,我们却有一种悲哀。

  一些个体书商以追逐利润为第一和唯一目的,为了抢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致使一些严肃的书籍被包装得花里胡哨,形式上支离破碎,内容上牵强附会,东拼西凑,体系散乱,不能卒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礼品书出版中的选题跟风、克隆、炒作之风日益盛行,低水平重复出版和“塞车”现象非常严重。在中国书店所卖的80多种特价礼品书中,同为《外国文学名著精品》的竟有5种版本;涉及中国通史的有十几种,其中带有“上下五千年”字样的就有3种;选体偏邪的“禁书”类竟也有《禁毁小说精选》、《外国禁毁名著精选》、《世界禁书文库》3种几乎雷同的版本……(记者谢言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网上购书引出的ABC (2001/05/17 16:30)
“珍藏版”竟是劣质书 购书家长疾呼严把儿童书籍质量关 (2001/05/15 15:58)
购书送光盘 多余还是“时尚”? (2001/05/15 14:55)
注意为孩子购书的系统性 (2001/03/09 11:26)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