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比“伤熊事件” 更需要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03月22日12:56 北京晨报

  在昨天卫生部组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伤熊事件”并没有成为讨论的主题,而怎样培育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成了备受瞩目的焦点

  比“伤熊事件”更需要关注的……

  “心理断奶”、“距离效应”、“情绪饥饿”等新鲜的词汇在这次座谈会上频繁出现,众多媒体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之所以说它新鲜,还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北京安定医院的郑毅教授说,“预防为主”的口号在心理问题上同样重要,因为在18岁人格形成时,再纠正往往为时已晚,“很遗憾,制造伤熊事件的21岁大学生没能在人格形成时得到适当的培育。”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说,“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很庆幸,受伤的对象是熊不是人,否则,可能就是更大的悲剧。而他的那种心理状态,发生类似的事件也并不奇怪。”记者注意到,卫生部并没有把“伤熊事件”当成讨论的主题,原因是,由此引起的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为何“蔫人出豹子”

  深厚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成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抗拒,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的特点。

  唐教授记忆非常深刻的是一个前来咨询的家庭,儿子把父母打伤,母亲的肋骨折断了,这位母亲非常伤心,因为自己至爱的儿子居然没有体会到自己的爱心。但在他儿子的记忆中,母亲做的两件事情始终让他忘不了,一次是他被两个同学截在路上欺负,他奋起反抗的时候看到他妈妈过来了,他说:“妈妈,你知道我是多盼着你能帮帮我吗?你做了什么?你拉过我,打了两个耳光就把我拉走了,你说不能和同学打架……我小时候特别想戴红领巾,但是第一批没有我。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条,就悄悄把它藏在枕头底下,结果被你发现了,把我骂了一顿,把红领巾交了学校,你说,我们不能要捡到的东西。”

  “母亲管儿子的理由是充足的,但是她却没有想过孩子也是人,他的个性也需要舒展、张扬,这在中国的

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等于为孩子的个性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她得到的就是‘苦果’之一。”

  媒体报道过很多类似事件,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是无可挑剔的学生,但在家里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有的人是单位的模范,却出乎意料地触犯了刑法,为什么?难道真是“蔫人出豹子”?唐教授解释说:“这个俗话很有道理,心理学上有这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刘海洋就有这样的问题,伤熊或者伤人都是发泄口。”刘海洋出事之后,他的中学老师和同学都十分震惊:“他可一直是个好学生呀!”

  根据报纸的介绍,刘海洋长到21岁,只有两次是自己拿的主意,一次是高考报考生物系,结果被母亲否定了,另一次是现在的硫酸烧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他的母亲把一切都替他做完了。”唐教授的话说得很沉重,“深厚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成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抗拒,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的特点。”

  必须加强自理自立和自律

  在很多父母心中,只要孩子的念头与培养方向不符,就要打消,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不能想,连念头都不能有。”这样怎么能不伤害孩子呢?

  专家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在心理学病名中,没有‘早恋’这个词,来我们精神科看病的,倒是那些到了该恋爱的年龄却没有恋爱的人。‘早恋’或者有了家室的人喜欢漂亮的异性,都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种欲望都没有错误,关键是看这些欲望带来的行动。”唐教授这样说。

  专家由此多次谈到了“洗脑”这个词。对于中国的更多家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给孩子“洗脑”,把孩子自己的想法,念头“洗”得过于干净了,这种苦心使孩子失去了自己,逐渐地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和能力。

  据了解,刘海洋就非常听话,妈妈让他吃面包,他就不会吃饼干,妈妈否定了他的生物学专业,他就乖乖地学了电机……在很多父母心中,只要孩子的念头与培养方向不符,就要打消,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不能想,连念头都不能有。”“这样怎么能不伤害孩子呢?不应该把念头压制在无意识层面,而应该克制在行为层面,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使他们能让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符合社会法则、道德规范。”但这恰恰是中国孩子欠缺的,缺少自理、自立和自律的能力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距离效应”和“心理断奶”

  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实际上就是剥夺了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帮助别人的权利。

  

北京师范大学刚刚对北京70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适应性调查,结果发现,居然有30%的孩子不能达到标准,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唐教授说,主要是我们的家庭或者学校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家长更多地介入了孩子的生活。

  

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的王玉凤教授说,他们经常为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家庭咨询,除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情感表达不良、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外,像屡见不鲜的五六年级还要家长喂饭、初中学生要家长帮助穿衣服,实际上就是剥夺了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帮助别人的权利。

  专家据此提出了“距离效应”和“心理断奶”的概念。

  “距离产生美确实有道理,家长和孩子保持距离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能按时‘心理断奶’,孩子在学校打了架,受了处分,家长就会托人把他转到其他学校;考不上国内的大学,就把他送到国外去,家长的目的是不让孩子的心里受委屈,如果他连这一点挫折都不能承受,以后走上社会的应对能力呢?”

  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日昌教授说:“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不是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一个家庭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思想不改变,就不能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晨报记者佟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