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在第六届网上看河南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21:44  大河网

  近年来,河南文化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迈入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崭新历史时期,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在构建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把河南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全省文化概况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区域,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历时长达2200多年。漫长的文明历程铸就了我省丰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河南是文物大省。我省是全国文物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3万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约140多万件。全省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189处(19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0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20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4座。

  其次,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着浓郁的中原特色,热烈豪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尤其是豫剧,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原大地,而且还辐射到山西、河北、安徽、甘肃、湖北、新疆、台湾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建立有豫剧团,成为我国仅次于

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花木兰》、《朝阳沟》、《香魂女》、《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等一大批新老剧目,久演不衰,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河南戏剧界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如我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申凤梅,曲剧表演艺术家赵铮等。近年来,以李树建、王惠、王荃珍、李金枝、贾文龙、范军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艺术表演家,在全国崭露头角。

  其三,河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迹,同样也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省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文学、社火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少林功夫、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在河南的广大地域至今还遗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被专家、学者称为“活化石”、“活文物”。如,淮阳“人祖庙会”、“泥泥狗”,源于唐宋时期的开封汴绣,以及宣和风筝、唐三彩、汝瓷、钧瓷、皮影艺术等,都有这深厚的传承发展基础。

  二、全省文化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全省文化工作者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不断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保护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

  首先,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2005年,我们以省电影公司为基础,组建了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按照“东驱西进、三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影视集团努力拓展市场,三年跨出三大步。现在已拥有56家影城、154块银幕。奥斯卡院线在全国的排名从开始的30位提升到去年的第9位,预计今年可进入前6位。文化影视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对经营困难、濒临倒闭的省演出公司、中州影剧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省演出公司面向社会吸纳社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拓展演出业务;中州影院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提升电影放映功能,提高演出接待能力,实现了自我经营、自主发展。目前,这两家单位已成为活跃省会演出市场的重要机构之一。

  第三,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我们对河南博物院、省图书馆、省群艺馆、省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例如,河南博物院作为全国博物馆“三贴近”试点,大胆推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公开招聘、业绩考核、竞争上岗等项改革,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选拔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和专业水平高的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并对社会化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了社会服务由宣传教育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变,博物馆功能由科学研究型向科学普及型转变,陈展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办展手段由政府单一投入向社会多元融资转变,内部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等五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四,推动专业艺术院团机制创新。在省直艺术院团实施了投入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三项改革。在投入方式上,把过去偏重于向重点剧团投入转向对重点剧目投入;将过去以产前、产中投入为主,改为以产后效益奖励为主,使经费投入更好地体现政策的引导性,促使艺术表演团体面向市场多生产、多演出。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做法,大幅度提高主创人员、主演人员的收入,拉开收入档次,促进演职人员出名作、排名戏、创名角。在用人制度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实施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对新进人员全部实行人才代理制度,形成了优秀人才进得来、富余人员出得去的良好局面。促进了优秀人才的集聚。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艺术院团的创作、演出积极性。近年来,各艺术院团采取文企联姻、举办名演员创作室等手段,面向市场抓创作、抓演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06年,省直8家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42场,收入约1900万元,演出场次、演出收入比2005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演出收入比2005年增加600万元,相当于2003年的2.5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提升河南舞台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文化精品建设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确立了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抓手,以戏曲艺术和音乐、歌舞等高雅艺术为两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全国重大赛事活动中好戏连台。继豫剧《程婴救孤》荣获全国专业舞台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并入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后,舞剧《风中少林》又成功进入2005-2006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在今年年初揭晓的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评选中,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和《虢都遗恨》又双双进入了初选剧目。我省连续三年都有优秀剧目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另外,2006年,豫剧《常香玉》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了即将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入场券,这台剧目目前正在抓紧加工提高,争取在八艺节上取得好成绩。

  二是围绕农村教育两免一补、艾滋病防治、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作,创作了豫剧《悠悠我心》、音乐报告剧《洪战辉》、曲剧《飘扬的红丝带》、豫剧《村官李天成》、话剧《百姓书记》等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弘扬了优秀民族传统,宣传了党的政策,讴歌了时代精神。

  三是加大了演出普及力度。曲剧《飘扬的红丝带》受国务院艾防办、卫生部的委托,在全国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33场,演出收入达到226万多元,观众达到50多万人次,受到卫生部的通报表扬;豫剧《村官李天成》、《程婴救孤》、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等精品剧目,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美国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演出活动,进一步展现了河南优秀舞台艺术的魅力。

  (三)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文化工作来讲,就是要围绕维护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在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资9.1亿元的河南艺术中心即将建成使用;投入1亿元资金,顺利完成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投入5.8亿元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投入5500万元,对河南博物院陈列水平进行整体提升;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条件较好的县(市)有博物馆的目标。另外,郑州、安阳、濮阳、漯河、三门峡等市一批大型高品位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我省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图书配送、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2131”等重点文化工程。2006年,这些文化工程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焦作市被列为全国5个共享工程试点市之一, 孟州市、偃师市、安阳县等5个县(市)被列入全国100个试点县(市)。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相连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到了全省大部分行政村,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突出成绩奖;积极关注未成年人和农民工等社会特殊群体文化生活,推广农民工电影俱乐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推进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面。2006年,我省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试点省份。目前,我省共有36个县(市、区)、335个乡(镇、办事处)、7561个行政村进行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达到6家,采取招标方式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335个。据统计,试点地区已放映数字电影12000余场,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整顿市场秩序,繁荣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文化市场在整顿中逐步走向规范和繁荣。

  一方面,加大了文化市场整治力度。以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打击侵权盗版为重点,开展了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音像市场“阳光行动”和“反盗版百日行动”等声势浩大的治理活动。2006年,网吧治理工作,共检查网吧经营场所近7万家次,受理举报1000多起,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85家,向工商部门提请取缔黑网吧700多家。网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音像市场治理工作,共收缴违法音像制品150万张,吊销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354家,10余名盗版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目前,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网吧、音像、电影、演出、娱乐、美术品、艺术品、培训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已发展到2.5万余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营业额约40多亿元。其中,网吧经营单位6000多家,中国联通等9家企业在我省开展连锁网吧经营,省内连锁网吧企业达到4家。演出经纪机构103家。音像批发单位36家,音像连锁企业已发展到7家。全省文化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总量和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一批新兴娱乐项目发展势头迅猛,民营动漫生产基地和大型综合演艺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戏曲茶座、量贩式KTV等,日益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五)以整合资源,策划项目,搭建平台为重点,文化产业迈出新步伐。

  我们依托三个抓手(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知名品牌),突出三个重点(体制改革、阵地建设、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三大产业(传统、新型、社会文化产业),努力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6年开展了第三届“河南省重大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共推介文化项目112项,吸纳社会资金近4千万元。

  ——河南文化影视集团规模效益明显,2006年新建西安新天地等5座新影城,实现年产值8100万元,利润1200万元,在全国的排名上升到第9位,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文化旅游、文物复仿制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一卡游河南”项目和“中华盛鼎”项目,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和1200多万元。

  ——创办了“中原国学讲坛”,已成为中原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学传播平台。“中原国学讲坛”是我厅主办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已举办了20多期,二月河、王立群、文怀沙、纪连海、周思源、于丹、余秋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中原国学讲坛讲座,听众达5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实施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我省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提升文化遗产大省影响力作为工作的主轴,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通过抓好以下重点工作,带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发展。

  ——抓好世界文化申报工作,扩大我省文化遗产的世界影响。继洛阳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去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安阳殷墟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行列。

  ——抓好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文物发掘与整理取得新成绩。南水北调工程途径我省距离最长,涉及文化遗迹最多,考古发掘任务最重。我们联合全国34家考古发掘单位和高等院校,对该工程河南段重要文物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保护。截止目前,已完成发掘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取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由于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内黄三杨庄遗址和鹤壁刘庄遗址两个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使我省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达到26个,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抓好大遗址保护规划,全面提升大遗址展示水平。我省是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点省份,在全国“十一五”时期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我省占14处。今年3月,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了大遗址保护工作洛阳现场会,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汉魏洛阳城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遗址等3项大遗址保护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创造性地组织了“文化遗产日”活动,扩大了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为宣传我省优秀的文化遗产,2005年,我省率先在全国组织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全省免费向公众开放的73处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两天时间就接待观众460多万人次,受到了省内外民众和各级领导、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称赞。这项活动直接促成了全国文化遗产日的产生。去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全省免费、优惠开放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纪念馆增加到150处,接待观众约150万人次。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自觉性不断增强。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成立了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和推动各市、县也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全省初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体系。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梁祝传说等22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河澄泥砚等146个项目被列为省级名录。

  (七)配合对外开放新形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在坚持“把握方向、服从大局、以我为主、多出进好”的原则下,充分利用我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宣传中原优秀文化,广开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交流并重、友好交流与商业展演并重的原则,不断扩大我省对外交流的规模。近年来,我省每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100多次,尤其是我们相继组织参加了中国河南(旧金山)经贸文化周、中法文化友好年、情系中原—海峡两岸文化联谊行、保加利亚索非亚艺术沙龙中国文化节、“中国河南省—韩国友好活动周”等重点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以文物、豫剧、武术为重点,组织高品位对外演出和展览,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濮阳、开封的杂技,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郑州市的舞剧《风中少林》,省文物局组织的《钢铁文明展》等一系列展演,展现了河南的开放胸怀和发展变化。

  三、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确立新的工作思路

  当前,省文化厅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确立了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努力构建文艺精品生产与普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及
文化人
才培养六大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工作思路。

  在观念上,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做到四破、四立,即:破除文化功能认识的局限,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确立面向市场的文化发展观;破除地域观念,确立外向型的文化发展观;破除行业壁垒,确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发展观。

  在工作思路上,把构筑完善的六大文化体系作为工作着力点。一是构建文艺精品生产与普及体系,打造“三个一批”,即: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一批反映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有活力的艺术创作、表演团队。

  二是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四个到位”,即:文化设施到位;文化内容到位;活动形式到位;文化服务到位。

  三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抓好资源整合、项目策划、品牌培育、平台建设四个环节,做大作强文化产业。

  四是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市场格局。二是扶持民营企业丰富文化市场内容。三是拓展文化市场平台,促进文化要素流通,提高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五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围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领域,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利用、宣传四大机制。

  六是构建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新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职称评聘、民间文艺人才管理三种机制,打造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人才四支人才队伍方阵。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单位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经过全省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文化建设一定会获得更大的繁荣和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