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3)

http://bj.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17:02  大河网-河南日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医学文化

  郭德欣(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对医药学术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700多位名医中,河南就占912人之多。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南齐时河南阳翟(今禹州)人褚澄,进一步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隋唐之际,河南籍的医家甑权(扶沟人)、孟诜(汝州人)、崔知悌(鄢陵人)、张文仲(洛阳人),在国内享有盛誉。宋金元时期,王怀隐、郭雍、王贶、张从正、滑寿等,对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河南民权人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攻下派”的代表;河南许昌人滑寿,其在经络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清时期,河南开封人李濂、固始人吴其浚、夏邑人杨、长葛人李守先、孟津的平乐郭氏等,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宝库。此外,还有大批长期在中原地区从事医药活动的大家,如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家皇甫谧,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蔡永敏(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中原地区在历史上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辖区)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誉。而由之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百泉药王庙会,成了我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故自古就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说。

禹州作为中药材集散地历史悠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自清康熙年间相继建成众多会馆,成为禹州药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

  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中华医药文化的灵魂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

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郭德欣:中原医学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辉,既是医学的中医,更是文化的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