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食堂”小传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5月08日14:51 北京晚报 |
公共食堂曾是中国城市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曾经有庞大的公共食堂阶层:在单位里生活的人群。“单位”在中国包括了政府、军队、企业、事业机构、学校、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人,也叫“公家人”,互称“革命同志”,都要填一种叫“档案”的文书,文书的个人履历表上,都有一项:“何时参加革命工作”。他们之间有许多差异,但在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有一个共同特点:单位都有公共食堂,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 公共食堂,也曾从城市单位推广到农村,结果失败了,成为一种闹剧。公共食堂在今天某些地方还存在,只是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公共食堂曾是一种公共生活方式。 公共食堂生活方式也被叫做大锅饭。用大锅饭来概括它,形象,但不完整。公共食堂建立在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那时,在公共食堂就餐的人,共有一个户口簿,叫集体户,共有一个购粮本,叫集体粮本。单位的人,无论是集体宿舍的单身汉,还是有家的夫妇,都没有自己的小厨房,大家吃饭都得进食堂。 食堂最早的形态是八个人一桌,四菜一汤,像军队的连队。公共食堂也是从军队转化来的。共产党进了城,军队接管了政权,开始实行“供给制”,你参加革命工作了,就有个单位去工作,这个单位也管你穿衣吃饭。这是大锅饭的完整形态。当然在官兵一致的前提下,还有个小差别,就是首长吃小灶,但差别应该说极小,而且,首长与首长也是8个人一桌,特殊之处不多。50年代中期,薪金制取代了供给制,8人围一桌的大锅饭也开始改变形态了,围圈变成了站直线,排队买饭打菜。主食有米有面,菜也有荤有素,各人想吃什么买什么。不过,饭菜不是直接掏钱买。要用钱换食堂的饭票与菜票,买饭票除了钱还要粮票,每个人的粮票都一样,比方说机关干部一个月27斤。买菜票还要凭油票和肉票,所以卖给每个人的定额实际上差不多。公共食堂的窗口前就形成了“基本平均下的各取所需”。首长的工资也许多一点,也一样排队买饭,吃的东西也都是那几样。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在食堂里成了看得见瞅得着的:“排队买差不多的饭菜”。那时候民愤最大的“腐败”,就是大师傅的菜勺,向领导碗里伸去的时候,满了点;当然,漂亮的女收发员也会享受这样的特殊关照。 公共食堂是物质供应紧张时期的“福利事业”。单位的头头只要办好食堂,就会大大地增加群众的信任和团体的凝聚力。记得“文革”时,各个单位被造反派冲击夺权,我所在的中学红卫兵也夺了学校的权。什么权?没弄明白,但实实在在地是自己办食堂,大概就是住校的一帮寄宿生夺了大师傅的勺把子。“文革”时期流行“毛主席语录天天读”———干什么之前都要先念几段毛主席的“有关最高指示”。吃饭以前念什么呢?我记得每天红卫兵们手里拿着饭碗和筷子,排成一队,窗口里的厨师说:“最高指示:公共食堂好!你要什么?”外面排队的红卫兵说:“最高指示:中国有六亿人口,吃饭是头等大事。我要俩馒头。”里面的大师傅说:“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吃一个馒头加一碗粥吧,要咸菜吗?”外面的说:“最高指示:大师傅不好惹。就来一点榨菜吧!” 我至今记得这四条语录,确实因为天天吃饭之前念它们。公共食堂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大家下班都较准时,早下班没用,你没处可去,要吃了食堂的饭才回家,所以,劳动纪律好。大家到了食堂,都一个单位,不好乱抢,领导看见会影响进步,习惯了排队,文明又礼貌。吃完了饭,碗要自己刷,不能让小保姆代劳,培养了劳动观念。同吃饭同排队同洗碗,上下平等,其乐融融。于是现在有人说:“早先的干部哪有搞腐败的呀?我们那时,司长局长也一样排队,一样自己洗碗!” 然而,中国从砸碎大锅饭开始了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系在粮票、油票、肉票之上的福利事业公共食堂,以及食堂影响下的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从中国隐退了。无论有多少人还保持着对它的记忆,它永远成了历史。叶延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