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美食小吃大盘点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5月25日10:39 生活时报 |
有心人会发现,近日在北京不少街巷出现了一种推车叫卖的云南小吃——竹香米。 笔者在海淀区一个居民小区看到,刚放学的孩子正举着冰棍形状的竹香米,吃得津津有味。竹香米是用糯米做的、像粽子一类的东西,里面混有红枣、葡萄干等美食,装在细细的竹筒里。买来后将竹筒打开,插上竹签,蘸上白糖和黑芝麻,吃起来别有风味。 据卖竹香米的小贩说,竹香米是云南的风味小吃,云南人在端午节不是吃粽子,而是吃竹香米。和粽子相比,竹香米有特有的竹香味道,且吃起来干净方便,非常受当地人的欢迎。 其实神州大地有诸多美味小吃,很多人喜欢出门旅游,路上风景甚好,而小吃也极其诱人,我们现在就介绍以下小吃,以飨读者。 黄山风味小吃 黄山风味小吃最佳时间在夜幕降临之后,在小吃摊上您能点到“黄山二石”(石鸡烧石耳)、“黄山二冬”(冬笋烧冬菇)、“三丝锅巴”(鸡丝、笋丝、火腿丝)以及“毛蜂虾仁”、臭鳜鱼、五城豆腐干等。 地方小吃还有油煎毛豆腐。豆腐经过发酵,在表面上有一层白色的“毛”,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中用油煎,熟后放佐料。徽州臭豆腐表面为灰、蓝、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香,独具一番风味,臭豆腐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不怕臭的就尝尝吧。油酥烧饼是徽州非常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用上等白面粉与素油搅拌做皮,选梅干菜和肥膘肉做馅,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炉饼”。又便宜又好吃。 南宁特色小吃 邕城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乾隆皇帝锅烧牛杂粉、爽记鱼生及第粥、曾某绿豆大肉棕、李子凡的糯米水圆、成香园茶居并称邕城“五虎将”。“到新疆吃烤羊肉串,来南宁不忘逛酸野滩”夸的是南宁的酸野;“久闻荷叶饭,吃后口留香,今日特来品,果然不虚传”,赞的是荷香园的荷叶米饭”;“游邕不吃谟觞粥,神仙返去也顿足”说的是美味的粥品。夏令佳品当属鲜莲冬瓜盅,冬令进补首选“阿里”狗肉。豆蓉糯米饭供你“食过早”,吮田螺要去夜市摊。“林有记、“粉角丸……这些不仅仅是驰名的招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老友面——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面食。据说,一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没有去茶馆,周记老板便以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面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 八仙粉——相传是清宫食谱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时鲜八味以上,味道相异相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鲜滑清爽为特点。 干捞粉——把米浆蒸熟后切成条形,拌以调制好的叉烧、肉末、葱花、炸花生、酱料、香油等即可食用。特点是香、酸、脆、甜、咸适度,食而不腻。 卷筒粉——用磨成的米浆放进托盘摊成一张薄饼,撒一些肉末、葱花在上面,蒸熟后卷成卷即可上碟,佐以酱料、香油等拌以食用。特点是软滑爽口。 酸品———南宁方言叫酸野。南宁有句俗话称“行人难过酸野摊,即将“酸野描述得惟妙惟肖。制作是采用当地物产木瓜、萝卜、黄瓜、莲藕、椰菜、菠萝等时令果蔬,配以酸醋、辣椒、白糖等腌制而成。吃起来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开胃。 柠檬鸭——是武鸣县一带的特色菜肴。其做法是将宰后洗净的鸭切成块,入锅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丝的酸辣椒、酸芥头、酸姜、酸柠檬、酸梅、生姜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盐豉,炒熟后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其味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 傣家“疯”味 傣族是最好客的民族。到傣族竹楼上去做客,主人会十分高兴,在小圆竹桌上摆好一小杯香浓的春茶后,男主人会在屋里陪你聊天,“必郎(大嫂)”们则在厨房里忙乎起来。不多时,便有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了出来。 桌上的菜全是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没有听到过,稀奇古怪的东西。一盘细细白白的炸虫子,每个虫子有寸许长,那是竹子里面长的蛆虫。名字相当不雅,吃起来却可口无比,香极了。另外还有一盘炸得金黄焦脆的大虫子,两个翅膀都变成透明的了,十分惹人口水。一嘴下去香味直冲脑门,谁知这东西竟然是屎克螂。清晨从树上捉来身上沾了露水飞不动的知了,晒干后用油炸来吃。想不到这在白天又鸣又唱的小东西下酒吃还蛮香呢!盘子里那一片片像炸茴香一样的东西,是水里的青苔用油炸过的,吃起来凉凉的,还带有一股清香味。 那一块块炸得胖乎乎、金黄色的东西是油炸水牛皮。那碗吃起来有点凉带点酸味,黑白相间的东西是热带的蚂蚁和蚂蚁蛋。傣族的习俗是干活时,谁发现蚂蚁窝谁就有好运气。发现的人必定高兴极了,急忙将一窝都拿回去做熟邀邻里来分享。 还有生肉。一片片切得薄薄的新鲜生猪肉或是生牛肉,蘸一下用洋番茄和其他香菜做成的“楠咪”就直接吃了。傣族人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却不大敢问津。 最可怕的是“撒撇”。我见他们将生米线、凉牛肺片往旁边一碗碧森森的浓汁水中蘸过一下就送进嘴中,看来十分爽口。试着吃一点,那味又苦又凉倒也褪去不少暑气,在炎热的地方吃这种东西,确实十分快意,禁不住多吃一点。当我问这碗墨绿色的东西是什么时,人人却都神秘地笑而不答。一直等回到酒店,当地的朋友才告诉我这“撒撇”是杀牛时取出的。从牛胃中排出进入牛肠中的那一部分东西,可以说就是“准牛粪”了,且以生吃为佳。我听得目瞪口呆,胃中翻滚,但居然没有拉肚子。 还吃过傣族的一种石头汤。一碗肉汤端上来,只见男主人从灶火中夹出几小块烧红的鹅卵石丢进汤中,那汤立刻被煮沸了,热气腾了起来。我们目瞪口呆,主人却说:“高温消毒,高温消毒”。众人壮胆尝了一勺,果然汤味愈加鲜美,并带有一点淡淡的烟火味。 广州风味小食 广州小食有名的不少,比如艇仔粥、炒田螺。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作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作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凉皮、葱花、姜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无论在街头食肆,或如白天鹅宾馆那样的五星级酒楼,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炒田螺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洱源白族美食 洱源即洱海之源,是高原明珠云南洱海的发源地,当地的白族风味食品繁多。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色、乳黄色两种,具有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等特点,是洱源白族群众待客的一道上等菜。乳扇产于洱源县民间,其制作方法是:先在锅内放入少量的酸水后加热,再倾入鲜牛奶,用竹筷轻轻搅拌,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再用竹筷摊成薄片凉在竹架上,就形成了颜色黄中带白、纯洁光亮、形薄如纸扇的乳扇了。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烧、炸、煎、煮等。用乳扇、烤茶、核桃面等泡制的白族三道茶,令人回味无穷。乳扇是白族人最爱吃的日常佳肴。 台湾平民小吃 祖国内地现经营港台餐馆的是越来越多了。尤其台湾一些独特的平民化小吃,值得一提。记得在广州一家台式餐厅看到“甜不辣”这个小吃名字时,望文生义,满以为是一种甜点心,等侍者端上细尝之,才发现它是用鱿鱼切成条子,裹上鱼酱,搓成指头般的条子经过油炸再加上蔬菜、萝卜等用菱粉煮成羹糊。老板介绍,甜不辣在台湾并不是高贵食品,它用大锅保暖,一般都是在摊贩或小城市饭店、庙会集市上论碗卖。台湾人很爱吃这东西,是民间最普遍的食品。 台湾还有一种点心,取名甚怪,叫“棺材板”。在台湾的一些小吃店门口都竖立此招牌,外省去台的人士乍一看还以为是经营寿器的。其实,“棺材板”是一个长面包(西式面包),把面包心掏空,成一个槽形。预先拌好馅,这馅子有鱼、有肉、有荤、有素,口味多样,各家都有绝好的配料和手艺。把拌好的馅子填进面包掏空的槽内,放进滚油的平锅里炸一炸,把外面都炸黄了。面上再盖上一片炸透了的面包,形状似乎是一副棺材,名字大概源于它的形状吧。吃起来,松软香脆。如果馅子用料好,是比锅贴更好吃的。台湾经营此点的多为小吃店。 陕南小吃 汉中梆梆面是汉中市风味小吃,是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担上市,敲梆叫卖而得名。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 安康风味小吃一绝是蒸面。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在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蒸面的好坏,一是面的筋丝、颜色,二是佐料。佐料有很大讲究,熬醋,油泼辣子里要添加独特的配料,方显蒸面的口味。佐料好,可使蒸面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