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正悄悄走近我们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5月11日16:10 生活时报

  25年以前,现代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随着录像机的兴起而显露雏形。但令人惊讶的是,25年以来,这个产业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除了个人电脑和手机各自形成独立的产业,涌现出不同的顶尖生产厂商以外,长期以来,整个产业一直是日本公司,如索尼、松下的天下。

  但是,这个格局在最近几年中正在开始发生变化。一批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的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些产品和它们的“祖先”们有诸多不同,而且,它们多来自传统的消费者电子产品厂商之外,许多都出自计算机产业。如个人数字助理(PDA)、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DVD、个人视频记录器(PVR)等等。它们都具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特性,但它们都是为个人电脑用户所首先采用。

  几年以前,买相机可能会考虑

奥林巴斯,随身听当然是索尼,摄像机是松下,游戏机是任天堂。但现在,他的
数码相机
很有可能来自惠普,MP3
播放器
来自Sonicblue,而他的下一台游戏机很可能来自微软。涉足消费者电子产品的厂商数不胜数:戴尔、康柏、Gateway、3Com、英特尔。他们生产MP3播放器、数码相机、网络收音机、甚至还有儿童用的数码望远镜。

  消费者把这些数字产品当成个人电脑外设,这种心态不仅改变了人们使用这些产品的方法,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购买习惯。比如,人们一般都不会把网络收音机看成是另外一种收音机而已。他们更倾向于将它看成是成熟的计算机或网络产品。因此,在购买网络收音机时,他们往往更相信3Com,而不是爱华。同样的,许多索尼爱好者在购买MP3播放器时如果再选择索尼会觉得非常失望。因为索尼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出版商。为了防止盗版,它的MP3播放器上设置了一套复杂的软件,这使得索尼MP3很不好用。这也表现了传统电子产品生产商们对计算机时代一些新的理念的不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当索尼发布自己的PDA和PVR的时候,不得不采用了Palm和TiTV发放的技术许可。对于索尼这样一个一贯坚持自己的工业标准的老牌企业来讲,这的确是很少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他们在新时代下不得不妥协的无奈。

  按理说来,这些新近进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美国公司们完全可以挑战雄居这一领域霸主地位的许多日本厂商了。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其实,70年代,美国公司之所以放弃消费类电子产品这块领地并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不出来好的产品。只是它们的股东们无法忍受菲薄的利润。

  那么,新一代基于数字技术的消费者电子产品时代会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新一代产品的核心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和相关的服务。Pa lm的策略使得它大部分的收入都来源于向其他公司转让技术、出售软件和相关服务,如无线上网服务等等。微软有可能在出售硬件上亏损,但它可以在提供相关服务上把钱赚回来,比如提供联机打游戏的服务等等。而TiVo已经在注册费上大赚了一笔。

  那么,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日本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商的终结了呢?也不完全是。首先,目前,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在美国只占所有消费类电子产品总数的10%。而在最近几年,一些比较肤浅的数字产品,如DVD、数码相机等还会让日本厂商再大发一笔横财。

  其次,尽管日本厂商在向数字领域挺进的速度比较慢,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现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硅谷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着数字化方面的开发研究。而且,它们的策略在迈向数字化的进程中还表现得相当出色:在日本,所有数码相机的领头厂商仍然是在传统胶片相机生产方面占领先地位的厂商。

  在此,我们也不能确定,人们对新一代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期望更多的寄予美国计算机厂商的趋势是不是会继续。目前,大多数使用数字产品的人都是电子产品的发烧友或有一定级别的计算机使用者,他们对计算机品牌会比较信赖。但当更多普通大众开始使用数字产品,他们或许会更强调产品的方便性,比如,也许,他们更愿意一台网络收音机就像一台普通收音机;而且,他们对品牌的认知也会同发烧友们有所不同。

  这样看来,未来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还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谁是最后的赢家还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厂商垄断整个市场的格局要被打破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电子图书让网上版权大战烽烟再起 (2001/05/11 11:00)
真空电子异动 再燃烽烟还是出货机会? (2001/05/11 11:16)
康柏与Oracle在中国大力倡导电子采购 (2001/05/09 16:34)
图文:电子书与掌上电脑合二为一 (2001/05/09 10:37)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