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冰箱:土洋大碰撞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4月12日11:02 精品购物指南 |
1998年,外国品牌在国内冰箱市场的占有率不到10%; 1999年,以伊莱克斯、西门子、夏普、LG为代表的外国品牌的城市市场份额已达21%; 截至去年底,据北京赛诺对全国35个城市的统计,外资冰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则蹿至25%左右,如果按销售额计算,更已突破30%的大关。 面对洋品的步步紧逼,国内厂家有些坐不住了…… “洋冰”再次浮出水面 1月10日,世界最大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推出其新千年创新产品——电脑温控冰箱,将冰箱业技术竞争推向高潮。电脑温控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市场,因可将冰箱温度精确至1摄氏度,极大地满足了食品保鲜的要求而风靡欧洲。 业内人士分析,伊莱克斯在新世纪伊始推出其代表欧洲同步水平的冰箱,使其在中国冰箱市场的竞争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而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刘小明对其的期望则不止于此,他希望:电脑温控等领先世界的伊来克斯技术可以为中国冰箱业重新洗牌推波助澜。 回顾我国并不算长的冰箱发展史,洋冰箱曾在其中酝酿过两次发展高潮: ——改革开放以后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是第一次。当时国内市场一直是进口冰箱的天下,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批国内冰箱企业的崛起,进口冰箱风光不再。 ——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电市场的疲软带来了中国冰箱业自身的优胜劣汰,同时也为外资冰箱提供了在中国第二次发展的机会。但到90年代中期,外资品牌与国内企业的合作纷纷陷入窘境,外资品牌开始全面萎缩,我国冰箱业靠国内品牌撑起江山。自此,我国冰箱行业一直活得风平浪静,成为被其他家电业羡煞的价格战净土。 然而,进入2000年,洋冰箱又开始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以前“不服水土”的教训,以收购、兼并的国内冰箱企业为阵地,展开绝地大反攻。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冰箱业的第三次浪潮将在2001年全面兴起。 “土冰”:四五年内,洋货还不是对手 可以预见,随着外资品牌对国内市场认识的逐步深入,市场网络的日趋完善,他们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还会有较大提升。但国内冰箱行业经过了几年踏踏实实的积淀,比之其他行业似乎更具一些抗“狼”性。科龙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屈云波就曾颇为自信地断言:“四五年内,外资冰箱还不是‘科龙’和‘海尔’的对手。” 面对洋货的威胁,一些业内人士也对国企的反攻能力抱有信心。家电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在北京、上海等一级市场外资品牌销量不断攀升,但因为它们原有的基数低,所以从销售量来看,目前外资品牌的总量并不高,西门子冰箱去年的销量仅有23万~25万台,伊莱克斯也不过30万~35万台,与科龙、海尔的百万台基数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他认为,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品总体水平、售后服务、销售网络、营销传播等方面比国外企业有优势,在“出招”与“接招”上具有了更大的针对性。 2001年“土洋交锋”不可避免 随着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的提高,其质量、技术、外观设计几乎达到原所在国的同一水准,再加上外资品牌逐步解决了人才本地化这一制约因素,其整个释放的能量的确不容忽视。因此,第三轮中外品牌的竞争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白热化。虽然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重点市场,但既然大家都想扩大市场份额,相互的市场渗透和正面交锋就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一些作为“制高点”的中心城市。 去年,伊莱克斯冰箱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占有率从1999年的8%提升到了12%,一举进入三甲之列,但它并未停下脚步,还在继续扩张。据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刘小明透露,继今年6月与南京伯乐合作后,伊莱克斯还打算在北方亦建立一家生产和营销中心,以完成冰箱项目的中国战略布局。 外资品牌将市场终端选择为突破点,主攻一级市场,在产品推广策略和市场终端零售网络建设上卓有成效。这些方面国内冰箱企业比较薄弱。而前几年处于规模扩张期的国内冰箱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则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了批发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上。对此,许多国内企业纷纷表示将补上这一课。 据了解,2001年,科龙公司将投入1.2亿元,集中资源做好零售市场,主攻全国500至600家主要零售商场,提高市场份额。此外,科龙公司还将“科龙”牌冰箱定位于高档,与“西门子”和“伊莱克斯”对阵。 而一贯在零售方面业绩不俗的海尔也在新千年开头拿出了包括变频冰箱在内的数款新品以巩固其在商场中的霸主地位。 “我们将更重视零售终端建设,遏止伊莱克斯、西门子等外资品牌冰箱的增长势头。”屈云波的这番话道出了国内企业共同的心声。 激烈冲突会不会导致价格战? 从年初的势头来看,今年冰箱市场的竞争无疑会很激烈,而且焦点很可能在零售这一块,那么会不会爆发价格战呢? 对此,科龙和海尔方面都给予了否定的答复。理由是,冰箱和其他家电产品一样,价格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大概在5%~10%,但只要科龙与海尔这两大巨头不动,其他中小品牌就很难掀起大的价格风浪。至于最近某些品牌冰箱的降价行为,不过是处理库存而已,不会长久。 “四五年内,洋货还不是对手!”“冰箱业近年,至少今年不会发生价格战。”但愿这些话不只是国内企业的一厢情愿。 新新 本报记者 陈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