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的空调消费观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6月14日15:52 深圳商报 |
服务要真 首先是服务要真好,否则就是响当当的牌子,消费者也不买账。某网站的小建说,同某产品有没有缘,全仰仗产品的经营者心中有没有想到消费者,消费者有没有意识到经营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双方“触电”了,那交易迟早要完成,如果两者是迟钝的,那只有各蹲各的仓库了。从售后服务来看,彩电属于一步到位的产品,消费者买回去就可以用,用不好,还可以换。而空调则是半成品,空调企业需要建立庞大的售后服务网络,需要室内室外配合,用不好,换起来特别麻烦。那么,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就不能仅仅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安装、维修、服务等。 那么深圳人喜欢怎样的服务呢?有人分析说,深圳人有一种过客心态,不把长远利益局限在本地,但特别有安防意识,他们渴望的服务一定是要安全的,因此深圳消费者特别看重品牌的可信度、售后服务队伍的实力和道德素质。深圳人的家,警惕性很高,对于上门服务者,深圳人不得不防一手。据悉有些社区已经有非常规范的服务规范出台,如要求出示技术证等。所以为了省事,消费者希望只盯一个人,并且这人最好是全能手,能成为家里所有电器的“维和警察”。 质量要好 深圳消费者还是看好高质量的空调。 从产品的特性来看,彩电以电子技术为主,而空调以机械技术为主;彩电销售的季节性不很明显,一年四季都可销售,对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空调销售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突出,特别是对天气的依赖性很强,如果企业的判断准确,应变能力强,一下子就可以赚大钱;如果企业判断失误,应变能力又差,一下子就可能折进去。因此,空调的风险比彩电大得多。但高质量可以减少空调投资的风险性,因为深圳消费者的素质还是排在较前的。 要赢利就要比拼质量,打价格战是为了赢得市场份额,得到市场的份额支持后,还是要回过头来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深圳消费者在交易时大多还是挑剔质量。当年国内彩电企业在价格大战时,国外的彩电巨头默默耕耘,放弃低层次的价格战,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以实力战应对价格战,从而拿走了高端市场的高额利润。而认为质量到了极限,各厂家均已到达一个平衡水准,只有在价格、品牌上去寻求出路的说法,真还是武断了点。实际上质量与服务的比拼更为深层。 牌子要响 再次是牌子要响,哪怕贵点也不在乎。原因可能是工薪阶层大半购不起房,普通品牌没有市场,能买得起的都有点实力,因此消费者促发了商家的品牌战。为了保存实力,媒体宣传投入虽较为慎重,但自卫意识很强,同类产品稍有动作则立即跟进,绝不在牌子上示弱。目前还没有恶性竞争的现象,相反的都能意识到不牺牲整个行业的利益。某酒楼的王先生说,深圳人看牌子是因为深圳信息业发达,是高是低易见分晓,所以消费者会带着从众心理去购买,这样选择会觉得更有安全感和荣誉感。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空调销售市场,企业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市场。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空间,快速发布企业对外信息,还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网站。网站通过增加点击率,来提高产品销量,这说明企业在对外宣传方面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新的突破点,为了更高效、快捷地服务于用户。这一切都说明了深圳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推动了空调的平面广告大比拼,但对于空调来说,户外雕塑型广告以及动态报纸型广告比较容易打动空调消费者,尤其是后者。 价格要稳 有迹象显示,空调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价格战将在今年爆发。但看深圳市场尚未乱了阵脚。长久以来,空调的利润到底有多少一直是个谜。业内人士断言不高于25%,有的则说充其量只有5%。空调行业是否具有降价空间还得观望。 对于深圳消费者来说,希望有一个公平的价格,有价格比拼,反而价格会更稳,比垄断性标价好。消费者希望看到,只要不伤及整体,降价是多多益善。 消费者并不支持恶性降价行为,因为这会带动整个经济下滑,但也不赞成建立“价格联盟”,“不要以为消费者都是傻子”。 某公司的古经理说,从投资的主体来看,大多是私营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那么,同样是打价格战,到打得企业没有利润了,投资人就会调整投资方向,就会停止打价格战。因此空调要打价格战,不会像彩电那样较劲。深圳消费者并不希望价格战把企业赔了而失去企业的可持续服务。其实深圳消费者同厂商一样,希望降价在自控范围内进行,不要丧失根本利益。(罗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