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到了气候特点鲜明的季节,爱吃的人就总想着从美食上作出一点改变来,冬天吃羊肉补,春天吃时鲜赶“时髦”,秋天则要享受大自然的丰收果实,而夏天呢,则将所有祛暑祛湿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一碗养生汤上。
汤可以是餐厅里最廉价的菜品,比如西红柿蛋花汤或者紫菜虾皮汤之类的;也可以是一个餐厅里的当家菜,最贵的菜,比如鱼翅的汁、鲍鱼的汤还有佛跳墙罐里的全部,多数胶原蛋白丰富,口味浓郁喝完之后双唇粘在一处,仿佛身体拒绝再摄入一点这营养丰富的汤汁,但是味觉还意犹未尽的依然想念,所以一般此类浓汤都是小小一碗,多吃一口则嫌过多,少添一分则嫌不尽兴。更不要提“浪费”二字,那是天大的罪。
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在我们的印象里,粤菜中是很讲究用汤的。实际上,在中餐中,鲁菜才是用汤的源头,粤菜的汤是在鲁菜用汤中发展而来的。不论鲁菜或粤菜,一个厨师在入行之后第一个要学会的本事就是吊汤,按照北京高级技工考核委员会的评委崇占明老师的说法,汤于厨师,就像那唱戏的腔调,是行当里的灵魂。一碗好的清汤,要色泽如菊花茶浅黄,清澈见底。好汤的味道要极度浓郁,而便宜坊集团的主厨袁军师傅则在采访中一再向我们强调,好汤是调味的佳品,但并不代表着好汤可以用调味料调出。不管是清汤还是浓汤都尽量少用调料,特别是咸味调料,更不要说工业化的味精提取物。而且,汤味道好,口感上也有要求,香浓润滑可不是奶茶之类饮料的专有形容词,用在汤的品鉴上同样合适。
按照技术上的分类,汤分清汤和浓汤,清汤要的是清澈见底,浓汤则呈现出胶浓乳白色,在平常的清汤和浓汤上再经过加料制作成的是高汤和顶汤,不管是什么汤,主料无非是禽类、红肉、火腿、海鲜之类。对于我们食客来说,汤要么直接饮用,要么在菜品里调味,都是为了一个鲜字。梧桐餐厅的主厨余梅胜师傅说,汤在调味当中主要是让没有味道的食材有味道,去除某些食材的异味,吊出食材本身的味道。汤怎么用,与厨师对食材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喝汤用汤的时候,完全不用在汤用料的归类上较劲,不管是鲁菜的汤,还是粤菜的汤,只要是好汤都是一分钱一分货,而且在这个厨界创新辈出的时代,菜系之间的界限早已经被打破了,只要好吃,淮阳菜的清汤,粤菜的浓汁,鲁菜的清汤浓汤,一切技法和食材上的混搭都是合理的。
人与汤的纠结
说到人与汤之间的事,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张爱玲写过的一段关于吃杭州的浇头面的事:把汤和浇头吃掉,然后剩下面条。江浙一带的面条花样极多,变化就在汤上,面倒是其次了,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浪费了粮食,然而也说明了,对汤的享用是美食的另一境界——超过了果腹的境界。现在说起汤来,虽然是人人享受得起,但又有了另一分忌惮。不管是清汤还是浓汤,原料基本逃不过母鸡老鸭、牛肉猪骨、干货海味。特别是粤菜中用的上汤顶汤,在鸡鸭为主材的清汤浓汤里还要再加各种海鲜干货,汤中所含有的胶原蛋白和各种氨基酸高,当然嘌呤也会高。说到营养的问题,爱美食更爱自己的食客们一定都有所了解,我们也不在嘌呤问题上深入讲解,只是这一点确实挡了不少食客的爱汤路。
也不是所有的汤都让人有此忌惮,素汤相对来说好一点,特别是黄豆芽汤,更没了忌讳,纯素的豆芽,把黄豆部分掐掉,只用豆芽吊汤一样有鲜美的味道。这类汤一般会在只烹饪纯素的餐厅里出现,比如素食老店功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