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吃食令我们回味无穷(组图)

http://bj.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6:10  北京晨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年夜饭基本都是饺子

  年夜饭基本就是饺子

  老北京年夜饭最重要的是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当时人们还会将铜子儿包在饺子里图个吉利。据《燕京岁时记》记述:京师大年初一的风俗云,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已白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肉冻”。此外还有“芥末墩”,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多,易生火,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逛庙会必吃糖葫芦

  老北京人过年还爱逛庙会,而豌豆黄、糖葫芦、爆肚和茶汤是老北京在庙会上爱吃的食品。冰糖葫芦,酸甜可口,不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红红的山楂按个头排列在竹签子上,外面还裹着晶莹剔透的糖稀,更增添了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爆肚也是北京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其中又以天桥“爆肚石”,门框胡同“爆肚杨”,东安市场“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文革前后

  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习俗也逐渐淡化,不如以前隆重和讲究了。但过年仍有三天春节假。亲友间拜年也少了旧的仪程,但吃团圆饭,给小孩压岁钱,燃放爆竹,舞龙舞狮,正月十五吃汤圆等旧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时兴起了单位团年、慰问军烈属、开展游乐活动、办灯会等新风。

  集体团拜代替了个人拜年

  1958年大跃进后,全国提倡移风易俗,过革命化的春节。许多人都留在工作岗位上过年,集体的团拜活动代替了个人间的拜年。文化大革命时破旧立新,过年也要有“时代气息”,于是在全国高唱“红灯记”的大环境里,灶王爷自然不见了踪影,敬神祭祖都是封建迷信。

  物资匮乏,年货靠“抢”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政府为了让城市老百姓过好年,千方百计地保证物资供应,过年要增发各种副食品票证。据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陈先生回忆:“小时候过年,要增发一些票证,像副食品券、鱼券、蛋券。蛋券用来购买‘冰蛋’,圆柱型的,化冰后用来做蛋饺。春节增发的票券分大户和小户,家庭成员四人及以下的为小户;五人及以上的为大户。不管大户、小户,凡是要购买年货的,都得天不亮起来排队。那时当东安市场推出卖年货的小车,人们马上就开始抢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