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当代餐桌社交的花样年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14:12 济南日报

  中国古代的圣贤早就说过:“民以食为天!”吃饭,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吃饭,除了充饥,为什么吃?与什么人同吃?在哪里吃?吃什么?怎样吃?早已是一个文化问题。以上方式的不同,便是文化的不同。仅通过对吃饭方式的分析,就能让我们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推行市场经济、社会趋向多元的今天,吃饭,作为一种重要的、在中国尤被发扬光大的交际方式,被赋予了更为广泛与复杂的成分。在请客吃饭这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解析它,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教益?怎样才能不让饭桌文化成为作茧自缚的“茧”,而让它变成能羽化成蝶的“蛹”?这正是本文要和广大读者共同探讨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餐桌上的社交

  如今,若问城市里的男性上班族下班后都干些什么,回答大概不外乎两种:参加饭局,或在去饭局的路上。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最近,零点公司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洛阳、绵阳五城市,以及浙江绍兴、诸暨等五个小城镇及其下辖农村,抽样3785个15至65岁的当地常住居民,其编制发布的《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最为普及的三种社交活动是聚餐、体育运动和卡拉OK。在3785名受访者中,参加以上三种社交活动的比例分别是46.39%、13%和12.12%。在注重饮食文化的中国,‘饭桌社交“仍是中国百姓最常采用的社交方式。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言下之意,国民们不过是这个大厨房里的食客。中国人的社交观念天然和“吃”有关,比如把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把相互了解的人叫做“熟人”。不仅如此,生活的种种似乎都可以和“吃”搭上关系:受重视叫“吃香”、混得好叫“吃得开”、嫉妒别人叫“吃醋”、拿佣金叫“吃回扣”、长得漂亮叫“秀色可餐”,觊觎某物叫“垂涎三尺”……。中国历史上“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传奇故事都是把饭桌当作解决重大政治、军事、外交问题的最优场所,“折冲樽俎”更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觥酬交错之间战胜对手的理想境界。,“吃”这个词以其多义,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里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人习惯于把饭桌摆在社交的核心地位,使得本来功能单一的饭桌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的一个缩影。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