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沙漠寻找美味的乐评人戴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8:57 新京报

  戴方自言身在北京,有三大阴影:北京大部分时间的天气,大部分的现代城市建筑以及大部分的饮食。尽管他不把北京看成一座“美食城市”,但是你依旧可以在任何一家馆子里见到他的身影。在2003年,戴方写了一篇文章,具体而细致地介绍北京的餐厅,从南到北,各个街区,几百家馆子在戴方的笔下冒着热气,也令读者看得心旷神怡。后来这份美食地图成为了无数人按图索骥的标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戴方总能在一些不起眼的小胡同内找到不起眼却很好吃的小饭馆,这让他成为很多人的美食活地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戴方认为,“下饭”是一道菜能被称为美食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

  在戴方看来,北京的闹市大部分算是“美食沙漠地区”,于是四处寻找美味也就成了一个有些冒险的行为。开心、用心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口儿,就足够了。戴方对环境优雅、消费高档的地方向来不太感冒。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饭局的样子,所有人都等着最后一道“油焖大虾”,这是一顿体面的饭的标准;到了90年代,各种

粤菜海鲜、燕翅鲍蜂拥而至,而戴方早已经寻找别的野路子去了。

  对于戴方这种几乎不在家吃饭的人来说,“下饭”是衡量菜品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在他看来,北京的美食没有什么根本,所谓“根”,就是指传承,北京与上海、广州、成都没法相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杂食城市;所谓“本”,是大众家庭及小饭店、小食档的水平。在这方面是否发达,是否方便,是否能超越其他城市要比高档食肆的比拼更重要。这一点北京比起一些南方城市差得更远,在南方城市中,“过小日子”是生活中的核心价值观。在吃上也自然用心和热情,一粥一饭一菜都不马虎,有一种家庭里的讲究,而北京则在吃上有北方人大多有的粗糙、对付。

  尽管如此,戴方还是在一餐一饭之中,寻觅着饕餮的快感,既然没有上好的餐厅,就寻觅一些对味的食物吧。对小店的寻觅让戴方成了不折不扣的美食活地图。媒体人王晓峰提起戴方,写道:“有时候,我真不相信少爷能把北京吃个遍。所以,我常常考验他,不管我在什么地方转悠,到了饭点我就会给他打个电话:我现在在什么什么地方,这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吗?少爷说,你往前走,看到一家超市了吗?旁边有个胡同,进去走100米左右,有一家靠路东的饭馆,门口是红色的,他们那里的什么什么菜做得最好吃,你要是两个人也就花大概100块钱,三四个人也就是150块钱,而且他们那里的茶也很有特色……我试过几次,没有他不知道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