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改造工程从恢复京味儿开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1:29 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京味儿

  “京味儿”,带着儿话音,这个词本身就很京味儿。有人说,改造什刹海就是要恢复这一地区的“京味儿”。可“京味儿”到底是什么?

  以《城南旧事》著称的中国台湾作家林海音曾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就叫《我的京味儿之旅》,在结语中,她说在北京算“过了六天京味儿的日子”,因为“说京味儿的话”、“听京味儿的戏”、“吃京味儿的小吃”。京腔、京韵、京味吃食确是“京味儿”的象征。

  但推展开来,这些又远远不够。建都八百余载,“京味儿”的底蕴极其深厚。为这个词下定义,绝非易事。作家刘一达说,“京味儿”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政权的更迭、民族的交融、域外文明的汇入、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如此类的因素都造就着“京味儿”的演变。在这之中,不变的也许只有北京人、北京话以及蕴藏其后的精气神儿了。

  最穷的“掌柜的”

  张巍 老北京网创始人

  “50年里,80%的

四合院消失了,这个速度让人吃惊。”听张巍说话,你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他是北京人,因为他那口地道的京片子,更因为他那份北京人特有的忧思情怀。

  2000年,张巍辞去工作,自掏腰包办起了老北京网。问及原因,他笑笑——对在胡同里长大的张巍来说,眼睁睁地看着被称为“家”的地方倒在推土机下,那种痛苦逼着他必须去做点什么。“北京是一座被强奸的城市!”张巍有些激动,“北京的古城墙被拆了,就好比一个美丽的处女被剥掉了外衣。现在又拆了很多胡同,建起了高楼大厦,就像长了满身的梅毒大疮。”

  根据资产评估,6岁的老北京网至少值几百万人民币,但张巍却是北京城最穷的掌柜的,更准确地说,这个已到而立之年的男人还是一个“啃老族”。6年间,张巍将全部家当都投在了网站上,日常生活开支全靠父亲的退休金勉强支持。他抽烟一律是3元一包的“春城”,身上的零花钱从来不超过20块钱。对父母,张巍心里有愧,但他坚信自己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人劝张巍对网站进行商业化运作,或者干脆卖了网站套现,可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不想让商业气‘玷污’了这件有意义的事。”

  许多人认识张巍是通过“老北京拍记队”,这也是老北京网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每到周末,拍记队的成员们都会挎着相机,在张巍的带领下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老胡同的真实风貌。一些住在四合院的老人问:“你们拍这些旮旯角的胡同有什么用?”张巍回答:“大妈,我拍下来给您的孙子看。”每年,张巍都会带着这些照片走进高校办摄影展,他要让大学生见到最美丽、最真实的北京,“再过10年,这些大学生就是传承文化的主力。”

  在张巍看来,能代表京味儿文化的东西很多,比如胡同、四合院,再比如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组建了一支“民俗曲艺队”,说

相声的、弹三弦的、说大鼓的都有,平时就在固定的茶馆里演出。张巍琢磨着再做一个以曲艺为主题的网站,搁在老北京网旗下,也许又能开辟一方新天地。

  现在,老北京网的注册会员有8000多人,日均浏览量两万多人次;每次拍记队活动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集体行动;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国内外几十家媒体都对老北京网进行过报道。“如果将这些报道折算成广告的话,那相当于省了1000万元的广告费。”张巍笑言。但也正因如此,常常抛头露面的张巍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钉”——一些

开发商打来恐吓电话或发来恐吓邮件,让他立刻收手,别找麻烦。“也许你明天就再也见不到我了。”说这话的张巍颇有些视死如归的劲头,“我总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还活着,我很快乐。”以卵击石,一些人这么评价张巍的公益行为。“没错!这就好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磕,我们是鸡蛋,那些人是石头,但宁可我们碎了,也要恶心他们一下,让他们身上涂满蛋清、蛋黄。没准因为这种恶心,那些人就不往下干了。”这回答透着一股北京人的精气神儿。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