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美食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饮食频道 > 营养食话 > 正文

健康体魄冷天润燥养生饮食七招(图)

http://eat.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8:53 金羊网


秋季饮食养生教你七招

  近日广州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较大,不少人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小孩,容易感冒咳嗽。而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开始感觉皮肤干燥,甚至出现了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中医认为,“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以下7招可指导大家防秋燥,过个顺心的秋天。

  第一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有些人爱吃酸梅止渴,“其实酸梅属于碱性,”吃多了影响肠胃道消化机能,容易发生溃疡。

  至于脾胃保健,应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凉性食物。俗话说“秋瓜坏肚”,秋天吃西瓜、香瓜等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点

苹果、柿子、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可滋阴润燥的食物:银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浆、

蜂蜜、藕等。

  偏酸性水果:苹果、葡萄、

石榴、杨桃、柠檬、柚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少吃:姜、蒜、韭菜、辣椒、葱等。

  第二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

  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很多人以为蜂胶对过敏性疾病很好,其实蜂胶在中医属于寒性,刚好与治过敏体质温热药相冲。

  经常腹泻等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多补鳗鱼(最好清蒸)。

  常见的养阴药:枸杞、玄参、玉竹、麦冬,可促进唾液腺体的分泌,可润喉,也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常见的补气药:人参、黄耆、白朮、茯苓(剂量应向专业中医师咨询)

  第三招:情绪保守敛元气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四招:适当运动

  秋天可多接近大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是伸展动作,可帮助拉伸,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早晚天冷:建议在室内运动,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或瑜伽等。

  白天户外: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气血。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但中医认为,白色食物多偏寒凉,像白菜、萝卜这类,“吃吃当然不错,可是如果属于过敏体质,会愈吃愈严重。”

  另外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第六招:强身健肺养生功

  秋气通肺,秋燥易伤肺,因此秋天首当保养肺脏,以下介绍两种养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扩展心、肺脉及肝、脾、胃功能,有助于神智清明,身体轻盈灵活。

  步骤:

  1.眼神平视,吸气,两手顺势甩高过头,身体向上挺拔。

  2.吐气放松,两手平均朝身后下甩。

  3.如此来回运作,连续约十分钟。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帮助情绪内敛、收摄平和。

  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2.吸气时手心上捧,顺势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发出声音,缓缓吐气,两手向两侧平推伸直,然后慢慢放松。

  4.两手放下,身形回正。

  第七招:秋季养生食谱

  1.清蒸鲈鱼

  2.滋阴银耳羹

  3.秋季养生茶:桑菊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金士百七届关东美食节即将盛大启幕2006-11-08 10:50:07
感冒缘自“美食”作怪2006-11-08 10:20:30
西双版纳的秀发美食2006-11-07 11:25:07
加拿大美食进北京 深海鱼类受欢迎2006-11-07 10:38:05
美体:3款护牙美食让你的牙齿坚固洁白(组图)2006-11-07 10:25:09
一年12个月美食重点(组图)2006-11-07 09:03:19
减肥:5款清肠美食刮掉油腻(组图)2006-11-06 19:54:53
传统素菜现代美食(组图)2006-11-06 10:09:15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