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十字路口的三里屯(组图) | ||||
---|---|---|---|---|
http://eat.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2:25 北京现代商报 | ||||
历史痕迹 回望三里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工体北门附近,北京出现了第一家酒吧,名叫“捷捷”。当时的“捷捷”大概只有25平方米,屋顶和椅子是一色黑。酒吧里卖的洋酒12元一杯,放音乐用的 是手提录音机,放的全是外国歌曲。装修也很简单,用三合板隔成一个个包间。那时候泡酒吧的几乎都是外国参赞和驻华大使,很少有中国人进去。这是北京酒吧的雏形。 1995年前,现在三里屯酒吧一条街所在的东大桥斜街,还以经营工艺品、服装和汽车配件为主,顾客主要是使馆区的外籍人士。1995年4月,三里屯北街出现了名为“云胜酒屋”的酒吧,最初不过摆放几张桌子,搞一个吧台,供人们闲暇时喝咖啡、呷酒、品尝西式糕点。 紧接着是南街的“咖啡咖啡”,总共100多平方米、七八张桌子。虽然规模不大,但“咖啡咖啡”是南街也是整个三里屯地区的第一家正规的酒吧。为了“正宗”,咖啡机是居岚从香港背回来的。咖啡豆是阿罗科——三个外国人在北京加工专供大酒店的炒货。音乐是酒吧老板——欧洲留学归国的居岚女士从国外带回的盘,都是些爵士、布鲁斯音乐。“咖啡咖啡”的酒保是从马克西姆餐厅挖来的,连酒单都是欧洲风格的。据说“咖啡咖啡”开业3个星期生意就非常火爆了。 在“咖啡咖啡”之后,明大、隐蔽的树、乡谣等几家酒吧相继崛起,北京最早的酒吧街在三里屯逐渐成型。到1998年,三里屯酒吧街的经营达到了高峰。酒吧Garry and Art的老板李彦回忆,1997年前后是三里屯酒吧的欢乐时光,人挤人、夜夜爆满,甚至出现门口等座的场景,客人是清一色的老外,大都来自大使馆和跨国公司,啤酒一杯平均40元人民币,最高甚至卖到100元。 渐渐地酒吧成为北京雅皮士的主要消费场所。2000年前后,三里屯作为酒吧聚集地,激烈的竞争激励了各家酒吧不断改进,寻找自己的风格,相继出现了乐队、鲜咖啡、各种进口啤酒与红酒。窦唯、崔健、何勇、臧天朔、斯琴格日乐、朴树、杨坤都曾是这里的常客,并在三里屯酒吧把他们的歌唱向全国。从那时起,三里屯成了北京时尚的代名词。 2002年后,坊间传出了三里屯酒吧街要动迁的消息,很多酒吧经历了易主风潮。2004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国土房屋管理局将一份《北京城市房屋拆迁公告》贴到三里屯南街。公告中称,拆迁范围是“东至三里屯东区1号楼,南至三里屯西区2号楼,西至南三里屯西区3号楼,北至工体路”。悬疑多年的三里屯南街拆迁问题终于有了结果,一批汇集了很多情感和故事的酒吧被拆除。经历多年变奏后,在激烈竞争和多元选择的催逼之下,一些坚守的酒吧迫于生存压力也逐渐变味,在对三里屯酒吧街的总体印象上,庸俗格调、站街揽客泛滥受到人们的更多认同。(文摄/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