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安小吃(图) | ||
---|---|---|
http://eat.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20 新浪饮食 | ||
新浪网友:bluesky_liu002
北院门101号 那是一个陈旧的大杂院,但在当时也算得上好房子。“当时”的定义是:大约30年前吧!在更早的时候---也许我爷爷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这个院落应该属于高级的豪宅:拥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3进两院结构,后面的正房是“高大”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可是当我开始在这个院落里“混”的时候,这里住进了十几户人家,有空间的地方全填上了住人或是堆物的棚子般房间。这条街就是由这样的大杂院组成的。 整个大街有一个供应自来水的水房,每天早上开那么几个小时方便居民接水。所以每个上午大家都是要排队以扁担和水桶解决一天的吃水问题,包括俺们家。我一直期待着长大可以光荣的去为家里担两桶水回来,但是政府没给我这个机会,我刚上学,每个大院里就都有了自来水龙头。通水那天,每个大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可我蛮生气的---担水多好玩呀! 整个大街只有一个公共厕所解决居民的方便问题,那个厕所上边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台。可以想象每天早上这里的盛况,犹如现在所说的party,各式消息的也在这个时候散播开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弟弟被我妈揍急了,逃进了男厕所,气得我老娘在男厕所门口跳着脚骂没办法。后来老爸出马,老弟被揍得更惨!那间公共厕所是否现在还在或者消失了我都不知道了,我14岁离开那个大杂院时它还作为整条街的中心精彩的存在着。 我是汉族,但因为学区的原因我最初上的却是西安回族小学。学校的隔壁就是作为外族的我永远不得进的大清真寺,那里时时传出悠悠的诵经声,神秘而好听。上学路上,穿行在静静的小弄堂里,两边一个个杂院的门无声的轻掩着,断乎想不到这里日后因为食物而获得的名气和繁华。 关于小吃,鼓楼里面以前只有一家似乎叫“星月”的国营清真餐厅,主营自然是羊肉泡馍。老爹一般会在那里喝碗羊肉清汤(就是不泡馍)当作早餐,有时候我也就被稍带着来一碗。记得那时候羊肉泡馍是0.2元一份汤,0.05元一个馍。一份汤你泡一个馍也可以5个馍也不会加你钱,口味也决不会下降。我从12岁以后就是3个馍了,那时候馍实在,3个馍就是满满尖尖的一碗(陕西的碗)。爷爷吃羊肉泡馍的定点在同盛祥,那时候的同盛祥还在北大街上:一个很老招牌,一个很大的店堂。里面摆满了四方木桌和长条凳,永远是坐满了人。陪爷爷去同盛祥吃泡馍对于我是痛苦的煎熬。老爷子光掰馍的时间就有近1个小时,仔仔细细的边掰边聊,每一个馍块都只有米粒般大小。而饥肠漉漉的我就得闻着羊汤的芳香这么陪着,偶尔来颗糖蒜解馋。长大以后我也喜欢如此,坐在嘈杂的店堂里安静的仔细的掰着馍,掰好后叫来伙计送进去,大师傅一看那细细的馍粒似乎也认真起来,煮的味道也浓了很多。食物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当然,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拥有这份悠闲的从容? 鼓楼外那是和食物有关的店铺有一家永信一的清真糕点店了,也是国营的。没什么我喜欢的,无非就是桃酥之类的。过了西大街,阿房宫电影院边上就是有名的樊记了,也是国营的。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光顾那里一次给爷爷单买份腊汁肉。很小的店堂,地上永远有一层厚厚的油,那是客人吃肉夹馍的时候滴在地上的。再往南走就可以找到南院门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自然也是国营的。那里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一般我都是拎一个搪瓷罐罐单买一份汤回家。记得比羊肉泡馍要便宜,但那一份汤多得可以让一家人吃一顿。那时春发生的店堂简直可以用“破败”来形容,只经营相当于现在“原味葫芦头”的那么一个品种。我老爹到现在还唠叨:60年他十几岁时有幸得到了一张优待券,排了2个小时的队吃了碗春发生的葫芦头,那香味凝于嘴中三日不散。光阴变迁,春发生后来变成了高楼,生意依然红火,但是不用排队了。我几次回西安都是先直扑春发生好好享受一碗泡馍一份泡菜,以解思乡之苦,然后在回家。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大的日野空调大客车带来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去参观了我从进不去大清真寺,据说还登上了永远关着门的鼓楼。鼓楼也下开始出现了一个买香油大青豆的回族大爷,那是一种把各种杂豆煮熟后用香油五香粉搅拌的吃食,我没吃过。但是在他的“香油大青豆”的吆喝声开始在鼓楼下悠扬的回荡起来不久,一些个体小吃店开始在鼓楼内外出现了。鼓楼外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买酸汤羊肉水饺的,名字忘了,门外摆在大街的小桌上都坐满了人;而鼓楼里则是一家叫“陕西第一碗”的羊肉小炒泡馍店,印象中好几次师傅忙不过来有客人就自己上灶台自助宛如在自己家里。而我被分配到的食物采购任务也有了变化,有时候我需要去麻家什子到一家叫“老贾家灌汤包子”的店铺为全家卖点包子回来。店主是一对老夫妻,店堂很旧但是很干净,安安静静的生意似乎一般,但是包子个大皮包还有汤汁绝对好吃,馅料只有牛羊肉两种。后来这间店铺上演了西安小吃史上最具有故事性的一段传奇,至今很多西安人都可以向你娓娓道来犹如亲历。长大后也常去使用老店店址的贾三,喜欢在黄昏时延着陡陡的木梯去它的顶楼就餐,有时在暮色中会有清真寺晚课诵经声传来,遥远而悠长。至于包子,馅料大大丰富了,也精致了小巧了,但似乎没以前来的味道来的浓香。 差点忘了,鼓楼外当时还有一家著名的锅贴店,皮脆味美,也总是客满,后来因市政建设拆掉了。 童年时代关于西安小吃的记忆还包括:柿子饼,牛骨髓油炒面,辇止坡老童家拉牛羊肉,镜糕,蜂蜜凉粽子。。。。。。等等。但是那时候烤肉还没普及,米面凉皮也很少,螺蛳那玩意还没听说过,酸菜炒米更是在我大学毕业离开西安以后的事情了。 潘家村某厂家属院 终于住上楼房了!14岁的时候我离开了那个大杂院!而这个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飞速的进化成为西安的美食中心。但这时我却远离了它,只是借回去看爷爷奶奶的机会去惊异一下它的变化的凌厉,尝试一下新冒出来的美食。 至于潘家村那个地方,小吃店也是很多,但是对于我在坊上养精了嘴实在不具备任何诱惑力。只有后来开的一家肉丸糊辣汤店还算不错。早上起来,一碗热辣的糊辣汤泡上两根新出锅的脆脆的油条,一个字“香”。 南稍门 后来爷爷奶奶也住进了位于南稍门楼房,于是我和鼓楼里的美食渐行渐远,如别的西安人一样也就是一年去个几次而已。而南稍门的一家名叫“建基”的牛羊肉泡馍馆成了我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他的店面还算不上大,不象今天霸气的占了那么多铺面。口味自然还算不错,但是西安可以到这个水平的泡馍馆多如牛毛,我认为它主要占了市口的光。 南稍门当时拥有号称西安最大的露天夜市,一到晚上摊档林立,灯火辉煌。与麻家什子的全清真餐食不同,这里汉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辣炒螺蛳,麻辣烫等明显受川菜影响的吃食开始风行起来。这时烤肉串也已经大行其道,印象比较深的景象是:夏季,几个小伙子光着膀子围坐在烤肉摊前,每人百串肉串几饼啤酒,喝着聊着……但是当时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我并没有多少机会去体会那种惬意的市井夜生活。高瓦数的白炽灯,汽灯,以及一种烧电石的喷着火的灯具组成了夜市灿烂的灯海再配上各式的吆喝、食客游客鼎沸的人声,这景象至今回想起来还犹如梦境。 等我和一帮哥们开始光顾烤肉摊时,西安的小吃业仍然快速的发展着,但南稍门夜市已被取缔了。 交通大学 在这里我“混”了四年。不知道现在怎样,那时的学校周边基本上都是便宜并且可以快速添饱肚子的吃食。而学校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对买蒸碗豆腐脑的回族夫妻。满精致的小碗里盛着软嫩的豆腐脑,吃的时候从蒸笼里取出来点上各式佐料,配上刚出锅的酥软的大油饼,写到这里唾液腺都莫名的兴奋起来。 凉皮 上海有卖的,也会去吃,总归是凉皮吧。其实我在西安的时候是只吃米面皮子的:大铡刀飞快地在案板上把雪白的皮子切成小条,盛在碗里,配上各式的佐料,然后挑几根皮子在红油里面一蘸再铺在碗的顶端-------皮子糯且筋,口味辣香,再配上爽口的绿头芽…… 上一次吃到米面皮子,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年初二和几个从外地回家过年的同学打着车满世界找,居然让我们在动物园那里找到一家,大冷的天一人干了一碗,然后又自残般的打车去享受羊肉泡馍的美味。肚子提了好几天的抗议。 擀面皮也是比较喜欢的,也是好长时间无缘品味了。 岐山稍子面+稍子肉加馍 最思念南稍门外的一家露天店,我一般是1.8元的大碗稍子面配上一个稍子肉加馍。从红红的稍子汤里捞起细细的手切面条仔细品味那种带着酸辣香气的筋道,然后就着酸辣的汤吃一个加馍,吃完后额头上冒出细细的汗珠,浑身舒坦。现在想起来真是神仙不换的生活。 羊血泡馍 泡馍中最便宜的一种,断乎没有羊肉泡馍和葫芦头的名气,卖的地方也不多。我常去一家深藏在一个现在我连名字都忘记了的小胡同里,至今仍然记得那股子热腾腾的香麻气息 酸汤鱼鱼,浆水面,石头馍,八宝粥,卤汁凉粉,炒凉粉,涮肚,大盘鸡,麦饭,荠菜卷子,油塔,油茶,桂花稠酒,水盆羊肉,蒜拌羊血,梆梆肉等等等等,我不写了,否则被自己唾液淹没可不是好玩了! 1997年我登上南下的列车时,给老娘说:“过去看看,最多一个星期回来”。谁想,再回家就是98年的春节了。后来春节也在南方过了,西安以及它那些精彩的美食看来越来越遥远了,变成了记忆的文字和故乡朋友语言的描述。争取吧,今年回去一趟,不仅为美食。
|